否定句高一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句子)
1.高中文言文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句子
1.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离骚》
3.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4.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7.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8.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9.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
10.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不忍视。——《柳毅传》
2.古文题,,求解,高一语文 向左转
《颜斶说齐王》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土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 愿请受为弟子。
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 ”则再拜而辞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朴,则终身不辱也。”
译文: 齐宣王接见颜斶,对他喊道:“颜斶,过来!”颜斶也说:“大王,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宣王左右的臣子说:“大王是国君,你颜斶是臣子。
大王说‘颜斶过来’,你也说‘大王过来’,能这样吗?”颜斶答道:“我上前见王,是仰慕权势;大王向前,是亲近贤士,与其让我慕势,不如让大王来亲近贤士好。”宣王听后十分恼怒,脸色顿变,问道:“是国君高贵,还是士人高贵?”颜斶答道:“士高贵,国君并不高贵。
”宣王道:“有根据吗?”“有。”颜斶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秦人下令说:‘谁敢到柳下季坟五十步内去砍柴,定杀不饶。
’又有一道令说:‘谁能取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并赏黄金万两。’由此看来,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比不上死士的坟墓啊!”宣王感叹道:“唉!对于贤士怎可轻慢他呢?我是自找没趣哩。
请您收我作为学生吧。而且以后您和我同游共处,必以三牲为食,车马代步,您的妻子儿女衣著鲜丽。”
颜斶辞谢道:“玉石生在山中,一经制作加工,就被破坏,这并非说它不宝贵了,然而已失去了玉石的完美;士生活在荒远民间,一当被推选出来做官,并非不尊贵显达,然而作为士的气质精神就难以保全了。 我情愿回到家中,饿了才吃,素食当肉;缓步徐行,安稳如车;无罪无尤,最为尊贵;洁静正直,自得其乐。”
说完于是就向宣王拜了两拜,辞别而去。君子说:“颜斶可算知足的人了,他保持淳朴的本性,这样终身也不会受辱啊!”因为你的图片确实是看不清楚,我只好把译文贴上来了。
对应的翻译什么的译文里都可以找到的。句式题勉勉强前看清楚前两个,第一个”……也“是判断句,第二个”非……“是否定句,第三个真看不清望采纳。
3.关于高中文言文句式判定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4.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
如: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
如: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4.“者~也”都不用。如:①此人力士。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
(《促织》)(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
如: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
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
如: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如: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
“归之农”,使之归农。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
“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
如: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