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文言文阅读答案陈际泰(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

    1.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取而疾走( ▲ ) (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

    (3)其为文 ( ▲ ) (4)无若际泰者 ( ▲ )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C.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D.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13.文中“ ▲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4分)(1)跑(2)闻名(3)代他(指陈际泰)(4)比得上

    11.(2分)B 12.(2分)D 13.(2分)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分);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1分)

    附: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断对两处给1分。 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表示可断可不断,不在评分之列)【小题5】(1) 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税赋、判决诉讼而已吗?(2) 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方:常规、准则。 解释实词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博学而无方”中“方”的意思是“方法,办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B.与:介词,相当于“和”“跟”“同”。

    A.则:连词,表承接,就便,那么/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C.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 D.乃:连词,表承接,于是,就(注意固定结构“既……乃……”)/连词,表他转,至于。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不被重用的是指“曾巩”,乙文中没有陈述“王安石”是否被重用。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 应当先诵读整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

    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1)治文书、断诉讼、岂……乎?(2)得以、行其志、迹、蒙。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甲]太原王君为池州知州的第二年,整修了他的朝北的后堂,命名为“思政堂”。意思说他在朝南的堂上处理政事,而在这里思考政事。

    这一年冬天,我路过池州作客,他要我为“思政堂”写一篇记。 王君整修此堂,更换了那些旧腐坏断的地方,修整加固以后,就不被寒暑侵逼。

    打开堂门就近看去,可那旧园盛景,凉台清池,都在眼前;平整的畦行,低矮的栏杆,培植的佳花美木,都在左右。王君于是退处堂中,日思夜想,不忘政事,王君治理民政多么勤力呀!那使人应接不暇又容易迷惑的是“事”,变化无常而不可拘守的是“时”,应用没有定例但又不可更改的是“理”。

    知道“时”的变化而跟着它去变,见到必然之“理”而按照它去做,那么事情虽然没有穷尽也容易应付,虽然使人迷惑也容易治理。所以,如果你所给予的是顺着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安适的;如果你所给予的是违背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厌恶的。

    这样做的,没有不是开始于思考,然后自己有所得。 自己有所得,所以叫做“德”。

    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所以叫做“政”。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赋税、判决诉讼而已吗?然而等他一旦有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思想已经达到了化境,又何止于政事呢?现今王君来这个地区任职,施用他平素的学识,来整治州里的政事,既能够得到公余休息,又认为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而在此深思。

    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乙]曾巩的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本源于《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他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阳修,到王安石得行其志,就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曾经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次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

    宋神宗说:“王安石对富贵是看得轻的,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的,指他敢作敢为,而难于改正错误罢了。 ”宋神宗听后觉得他的话很对。

    吕公著曾经告诉宋神宗,认为曾巩的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不被重用。

    3.陈际泰勤读翻译注解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

    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

    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

    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采纳为满意答案,如果有疑问,请补充。

    4.《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

    《陈际泰传》原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陈际泰传》翻译:

    陈季泰,临川人文学大师。家境贫寒,不能由老师学习,没有书,有时带着孩子在附近看书,偷看。我从表兄弟那里得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四个角变得模糊了,没有可供阅读的分句。我根据文学意义来判断区别(应该有停顿的地方),所以我熟悉这本书。十岁的时候,我在我叔叔的药箱里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他催促他去田里。陈继泰把《诗经》带到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诗经》。所以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临川,与艾南英等八部诗作齐名。陈吉泰的诗歌和作曲写得很好。勤奋,一天能写二三十首诗,写过一万首诗。这次考试的诗歌和散文的数量与陈季泰不匹配。

    扩展资料:

    《陈际泰传》创作背景: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陈际泰 (明朝学者)

    百度百科—明史 (二十四史之一)

    5.陈际泰学有所成文言文阅读答案

    亲,你要的是这一篇么?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 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 (1)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 (3)取而疾走 ( ) (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 (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译文: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 (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3分) 答: 参考答案: 9.(2分)B 10.(4分)通“攀”,牵,引(2)相当,相称(3)跑(4)闻名,出名(每小题,1分) 11.(4分) (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渐渐地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父亲)。 (2)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它《书经》的大意。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 12.(5分)(1)泯然众人矣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答:“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亦可)(2分,每处1分) (2)示例: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到父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成,(1分)可以看出后天的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2分) (只写启示给2分,只写事例给1分;写出启示,只联系“方仲永”或“陈际泰”事例的给2分) 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

    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

    陈际泰就把《诗烃》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

    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敏捷,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6.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小题1:(1)跑(2)闻名(3)代他(指陈际泰)(4)比得上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分);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1分)

    小题1:试题分析:“ 走,名,其 ”的意思较为固定,应分别译为“跑、说出、代词”,“ 若 ”根据语境亦可推断出来,我们在课内文中学到过“不若”,即不如,“若”字则是比得上的意思。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大意,“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大意是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因此,句子停顿应为“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应选B。

    点评: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致理解出语句的意思,然后根据语句内容大意,做出正确的停顿。

    小题3:试题分析:结合上文可知,“ 携至田所 ”的是“《诗经》” “吟咏”的也是《诗经》。理解这两个关键之处,就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用文中原句填空”是本题的审题点。我们要在原文中寻找能回答问题的语句,可见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的是“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的是“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点评:首先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在审题的基础上,在文章中从前向后找寻,根据理解把切题的答案提取出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