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辅二(初一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有哪些???)
1.初一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有哪些???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②.辞:推托.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
2.语文初一文言文练习2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要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认为读书非常有益。”于是吕蒙便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
[编辑本段]二、词语翻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指学位的最高级。 12、涉猎:粗略地阅读。猎,本意猎取,本文为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乃:于是,就。 15、及:到了…的时候。 16、过:到。 17、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8、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更:更新。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见事:认清事情。 24、但:只。 25、孰若:哪里比得上。孰:谁,若:比得上。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9、何:为什么。 30、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天水。 31、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2、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 33、始:开始。 34、与:和。 35、论:讨论。 36、议:评议。 37、大:非常,十分。 38、惊:惊奇。 39、今:现在。 4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1、复:再。 42、即:就。 43、拜:拜见。 44、待:等待。 45、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46、当:掌管。 47、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48、更:重新。 49、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50、耳:罢了。表限制语气。 51、邪:吗。表反问语气。 52、乎:啊。表感叹语气。 通假字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涂”同“途”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编辑本段]三、古今异义字
更 古:重新。 。。。。今:更加,越发 及 等到。。时候。 大 很,非常。 岂 难道。 就 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 人物的通称。 过 到,经过。 但 【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 。。。。今:耳朵 治 古:研究 。。。。今:治理 博士 古:当时专管传授经学的学官 。。。。今:求学的高学位。 见 古:知道 。。。。今:看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3.初一2册书的文言文总结 一词多义 古今异议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整个初中一词多义:
整个初中通假字:
初一古今异意:
古今异义词
1—2册
句子 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 经过 房子,居住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见 拜见进见 看到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 跑 步行 《扁鹊见蔡桓公》
几欲先走 《口技》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石豪吏》
当是时 是 这 表示肯定的判断 《口技》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索 寻找 要,取 《扁鹊见蔡桓公》
过故人庄 过 拜访,访问 经过,走过 《过故人庄》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逮 及,赶得上 捕,捉 《为学》
属之鄙有二僧 鄙 边境 低下 《为学》
吾数年欲买舟而下 买 雇 购买 《为学》
西属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去 距离 到,往 《为学》
旦辞爷娘去,幕宿黄河边 离开 到往 《木兰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阿爷 父亲 祖父 《木兰诗》
愿为市鞍马 市 购买 市场 《木兰诗》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强 有余 强壮,强大 《木兰诗》
次北固山下 次 停泊 趟,第二 《次北固山下》
芳草鲜美 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味道好 《挑花源记》
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与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挑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断绝来往 隔开,不连接 《挑花源记》
无论魏晋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挑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不够 《挑花源记》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挑花源记》
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神情庄重 《挑花源记》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只 但是 《口技》
《记承天寺夜游》
整个初中特殊句式: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2.1判断句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2.2、被动句 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字句表被动。
3、“为……所……” 字句表被动。
2.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主谓倒装
2.4、省略句 1.省主语2.省宾语3.省略谓语
2.5、文言文固定句式 1.表陈述2.表疑问3.表感叹4.表反问
此外,这个是复习资料:
4.求初一 初二人教版,古文,文言文,及翻译,古诗
七(上)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弃疾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 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 [如梦令] 李清照 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 朱熹 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下)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八(上)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文天祥·明)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轼) 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