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蒋堂字(蒋堂字希鲁文言文理解及翻译)
1.蒋堂 字希鲁 文言文理解及翻译
【原文】蒋堂,字希鲁,号遂翁,宜兴人。
蒋堂①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②致贺冬至书③,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⑤。”
时苏子美⑥在坐,颇骇怪,曰:“皂隶⑦如此野很⑧,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⑨,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⑩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注释】①蒋堂:字希鲁,号遂翁,宋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进士出身,历任知县、通判、知州等职,后又任江南东路、淮南转运使和礼部侍郎等。②例:依照惯例。
③贺冬至书:下级官员向上级祝贺冬至节的书信。④责:索取,要求。
⑤邑:都城,城市,这里指县。⑥苏子美:即苏舜钦,字子美,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景祐元年进士,召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因遭权势忌恨被贬逐,退居苏州。
苏舜钦精于文书法,尤其擅长散文,有《苏学士文集》。⑦皂隶:差役,后专指衙门里的差役。
⑧野很:顶真,倔强,文中指不听人劝告。⑨健者:古指有雄才大略的人。
⑩简:书信,这里指回信。吴中:苏州。
延誉:传扬美名。杜杞:人名,字伟长,曾知庆州。
【译文】蒋堂,字希鲁,号遂翁,宜兴人。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时,每年冬至节日,所属各县照例送贺信表示祝贺,都是送信的人放下贺信即返回。
独有一位县令所派的人不肯随即离去,要求必须有转运使的回信;转运使身边的人劝他走,他都不听,以致呵斥驱逐也不走,还说:“宁可得罪,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里去。”当时苏子美在座,甚为吃惊,觉得奇怪,就说:“这做仆从的都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
蒋说:“恐怕不是这样。这县令必是一位强干的人,能如此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
于是就写了一片纸作为答书,那吏人才离去。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收到蒋的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强干的人。”
于是为他传播名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或说这位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
2.急请人帮我找一篇文言文翻译
上亲郊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
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效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
求共所从来,盖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地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
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
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
今后太清宫宜称『献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正衙法座,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马上抱之,曰「驾头」。
辇后曲盖谓之「○」。两扇夹心,通谓之「扇○」。
皆绣,亦有销金者,即古之华盖也。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
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
唯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
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复门,亦以其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者,为其在浴堂之南,便於应召。
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入,至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门。此亦用唐故事也。
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至如挽铃故事,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
如今学士院在外,与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已。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
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子窗格上有火然处。
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东西头供奉官,本唐从官之名。自永微以后,人主多居大明宫,别置从官,谓之「东头供奉官」。
西内具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奉官」。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
国初,供奉班于百官前横列。王溥罢相为东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后,遂令供奉班依旧分立。
庆历贾安公为中丞,以东西班对拜为非礼,复令横行。至今初叙班分立;百官班官,乃转班横行;参罢,复分立;百官班退,乃出。
参用旧制也。衣冠故事,多无著令,但相承为例。
如学士舍人蹑履见丞相,往还用平状,扣阶乘马之类,皆用故事也。近岁多用靴简。
章子厚为学士日,因事论列,今则遂为著令矣。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靴、有○○带,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驰射,短衣、长○皆便於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盖欲佩带弓剑、○○、算囊、刀励之类。
自后虽去蹀○,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如马之○根,即今之带○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后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
本朝?头有进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共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
今人不复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唐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曾见唐人堂帖,宰相签押,格如今之堂○子也。
予及史馆检讨时,议枢密院○子问宣头所起。余按唐故事,中书舍人职堂语诏,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
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
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故《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
梁朝初置崇仁院,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复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
小事则发头子,拟堂贴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子。
但中书○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密院○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唯给驿马之类用之。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则趋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谓之「屈揖」。
待制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已下皆立。后殿引臣寮,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
中书略贵者,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唐制,丞郎拜官,即笼门谢。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则拜舞于子阶上;百官拜于阶下,而不舞蹈。
此亦笼门故事也。学士院第三厅学士○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