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传文言文(有哪些关于李贽文言文)
1.有哪些关于李贽文言文
童心说(明)李贽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2],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3]。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5],又变而为传奇[6],变而为院本[7],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9],更说什么《语》、《孟》乎[10]!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11],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 [1]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
《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2]见:通“现”。
[3]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4]《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6]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
[7]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 [8]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
[9]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10]《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11]道学:指道学家。 【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
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
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
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
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
2.李贽《杂说》的译文是什么?
原文:《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夫所谓化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与?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二义矣。
译文:《拜月西厢》,是化工(自然的美);《琵琶记》,是画工(人为雕琢的美)。所谓的化工,是指能夺天地造化的化工,怎知道天地没有如此工夫呢?今日所见,天生育的、土地所滋长的,百草具有(此应借代为天地所生的万物),人们都很喜爱它。
想要寻觅它自然生成的原由,却不可知,难道说它的智慧不能得吗?要知道天地制造化育无工(此应是指刻意制造的意思),虽然让人感到神奇鬼怪,也不能了解知道这化育的万物它源头、理由何在。谁能得这工夫呢?由此观察它,画工工夫虽然巧妙,已落画工两字的意义了。
(言下之意是:只能画之却不能化之。)。
3.寄答京友李贽文言文翻译
人才难,爱惜人才者更难得。
李贽认为“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爱惜人才者难得,而在当政者中爱 惜人才者尤为难得。
李贽说孔子是惜才者,但是不当其位,手中无权,虽然看到了人才,也知道爱惜,但无权委以重任,不能发挥人才作用,使之湮灭而不见,这是非常遗憾的。由此可见,当政者对待人才必须爱惜。
只有认识人才,爱惜人才,委以重任,发挥作用,才能使国家富强。 对待人才,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不以是否中举登第为凭据,而要看是否有真才实学。其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才都会有缺点毛病,不能以小疵掩大德,更不能以有微瑕为借口,弃置大才而不用。
如何对待人才,古住今来,很多人探讨这个问题。司马迁说:“人君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强调人君辨别人才真伪之重要。
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强调识别人才者之重要。
李贽进一步提出爱惜人才之重要。这些论述尽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人才,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杂说 李贽 译文
汲黯字长儒,孝景帝时做太子洗马(“洗”读“先”),由于庄重严肃被上上下下敬畏。
孝景帝去世,太子即位,汲黯又做谒者令。(当时)闽越发兵攻打瓯越,瓯急速向汉朝廷请求救兵,皇帝派汲黯去视察此事,没有到东越战场,到了会稽郡的吴县就回来了。
(他)汇报皇上说:“越人自相攻打,本来已成了习惯,何必有劳天子的使臣(去处理)呢?”(有一次)黄河以北的河内郡失火,大火漫延烧了一千多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一下,回来汇报说:“一般人家失火,因房屋毗连火势漫延,不用担心。我路过河南郡时,那里有万余家遭受水旱灾害,有的甚至父子相互残食,我借个方便,持朝廷的符节打开河南的官仓救济灾民。
我请您收回符节并判我假传圣旨之罪。”皇上认为他很贤明,没有治他的罪。
提拔他为荥阳县令。汲黯嫌官小,托病回了老家,皇上听说后,又封他为中大夫,因为(汲黯)屡次上书直谏,(皇上)不能容他久留朝廷,就封他为东海太守,汲黯学习黄帝,老子的学说,治官理民,喜欢清静,选择一般的官员担任他手下的职务,他处理政事,只侧重大的方面,而不苛求小的方面,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特别好,(皇上)征召汲黯做主爵都尉,列于九卿之中。
当 时,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丞相,中二千石的官员去拜见他,他都傲不答礼,但是汲黯见田蚡拜都不拜他,总是作揖罢了,皇上正要召募天下的文人学士,并说:“我要这样那样。”汲黯回答说:“陛下,您内心私欲太重而表面上又声称广施仁义,想要效法尧舜之治,那怎能办得到呢?”皇上默不作声,大怒,变了脸色而罢朝,公卿们都替汲黯捏着一把汗,许多大臣都责备汲黯,汲黯说:“皇上设置公卿的官职,就是要他们匡正校过,岂能一味奉承捧场,让君王落得个不义的地步呢!况且,我在这个位置上,就算再爱惜自己,怎么能辱没朝廷设置的位置呢?”李贽《杂说》。
5.李贽《贾谊》全文翻译
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尽(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
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
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
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之云,似矣。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
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
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
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沦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
三表五饵,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绝。
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
从容庙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说。
6.明代李贽的“陈亮传”翻译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
为人才能卓绝,气概豪迈,喜欢谈论军事,议论生动而风趣,下笔写文章几千字一会儿就写好。曾写了《酌古论》,郡守周葵得到了,说:“些这本书的人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
等到周葵执掌朝政,朝中学士禀告事情,周葵一定指使他让他去拜见陈亮,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的杰出人士。 隆兴初年,南宋和金人签订合约,天下人都很高兴认为终于可以透口气了,唯独陈亮坚持不可,就上了《中兴五论》。
奏折送上了,没有回复。淳熙五年,孝宗做了皇帝,又过了十七年,陈亮改名为同,又到京城上书。
奏折送上去了,孝宗看了赫然震动,想张贴在朝堂之上,用种放旧例,下诏书让陈亮上殿,将要提拔重用他。但皇帝身边大臣厌恶他正直的言论,于是就让他在尚书省办公处接受考察待命。
陈亮等了十天,第二次到宫殿上书,皇帝想让他做官,陈亮笑着说:“我想为国家开创几百年的基业,难道是是想凭这来博取一个官职吗?”于是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喝醉了乱说大话,有个想中伤陈亮的人,把陈亮的事向刑部侍郎何澹揭发。何澹曾经做主考官,罢免了陈亮,陈亮感到不平,语言上多次冲撞何澹,何澹听说了很讨厌他,如今听说这件事,立即把它写下来禀告上级。
把这个案件交给大理寺,拷打得陈亮体无完肤。孝宗皇帝知道是陈亮,等到奏折送进来传听圣旨,孝宗说:“这是秀才醉后的狂言,有什麽罪状呢?”把这个案卷丢到地上。
陈亮于是免去处罚。 过了不久,陈亮的家童杀了人。
恰巧被杀的人曾经羞辱过陈亮的父亲,他的家人就怀疑这件事是陈亮指示的,把陈亮告到官府。于是就把陈亮的父亲关押在州的监狱里,而把陈亮交给御史台的官员审讯,情节严重,又交给大理寺,当时丞相王淮知道皇帝想让陈亮活下去。
同时辛弃疾又特别出力营救,陈亮又得以不死。 光宗即位。
不久,光宗凭对策录取进士,用礼乐政刑的关键问参加考试的人,陈亮用君道师道回答。当时光宗不去重华宫朝见孝宗,群臣多次劝谏,都不听从。
读到陈亮的对策,于是非常高兴,认为凭这可以巧妙处理父子关系。本来报上来的是第三名,皇帝亲笔题为第一名。
后来知道是陈亮,就非常高兴。授予了陈亮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的官职。
没有到任,一天晚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
陈亮的志向在于经国济民,看重自己的许诺,人人都可以看见他的忠诚。虽然只是一介百姓,但是勇于自我推荐的人恐怕也比不上他。
虽然家仅是中产,但对那些奇异的人、受冻的人,长期给他们衣穿饭吃。他死了之后,叶适向朝廷请示,要求增补陈亮的一个儿子官职,但这不符合常例。
李卓吾说:自始至终了解陈亮的人是叶适。但是郡守周葵竟然早年就了解陈亮,奇异啊!士人只担心不豪放,有了豪放的性格,然后就有了精细的才能;不这样的话,他的才能都是假的。
这才是详细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