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实词涉例句翻译(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一))

    1.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一)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梦想王国11.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译:秦朝统治者喜欢豪华奢侈,别人也顾念自己的家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译:我从小没有适应适俗的性格,天性本来热爱山林。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爱护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译:当初假设韩魏楚三国爱惜各自的土地,齐人不归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到秦去。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会商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奇的器物,贵重的宝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故意躲藏不露面,害我挠头正徘徊。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译: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译:见大王的爱女在荒野上放羊。2.安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译: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译:距离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既来之,则安之。译:已经使他们归顺了,就使他们生活安定。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译: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译:风雨不动摇,像山一样安稳。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译:要使国家安定而江浙之梅皆病矣。

    文言文的实词及例句翻译,文言文实词加例句,120个文言文实词及例句翻译

    2.几个高中文言文实词解释求下列高中文言文的实词解释,1.顾2.固3?

    其实文言文的解释要根据语境来选择的,因为可能有很多解释的,我大致给你找了下面一点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下面我没有区分,自己找出实词的解释。

    1 顾 ①回头看。《素问·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

    ②看视,了望。《灵枢·大惑论》:“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③考虑,顾虑。 《灵枢·通天》:“太阳之人……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④只是,只不过。《荆轲刺秦王》:“顾计不知所出耳”2 固 (1)坚固。

    修陈固列。——《左传·成公十六年》 (2)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资治通鉴》 (3)久。

    臣固闻之。——《国语·晋语六》 (4)疾病经久难治的。

    后作“痼”。 季冬行春令,则“国多固疾。”

    ——《礼记·月令》 (5)安定,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固执,专一。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汤问》 (7)禁锢;闭塞 (8)当然;仍然 (9)本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10)已经。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通“胡”(hú)。 何,何故。

    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庄子·天地》 (12)通“姑、锢” 固、姑、锢----《淮南子·人间训》:“……固试往复问之。”固作“姑”解,固又通锢,疾同痼疾,亦即“固疾”。

    3 归(1)回来。 分兵断其归津。

    ――《资治通鉴》(2)合并,并入。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羞惭。

    面目犂黑,状有归色。 ――《战国策·秦策》(4)通“馈”,赠送。

    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5)趋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4 国 (1) 古代王、侯的封地 。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2)部落。

    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

    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3)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4)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5 过(1)经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2)超出,胜出。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3)过去,过后。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沈括《梦溪笔谈》(4)婉词: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5)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

    ――《论衡》(6)过渡。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

    ――宋·苏轼《荆州》(7)来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战国策·齐策四》(8)交往,相处。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

    ――宋·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9)犯错误。 微二人,寡人几过。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10)怪罪。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可能不是很全面,和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交流一下,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实词,例句,文言文,翻译

    3.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翻译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e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8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9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 1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

    4.文言文常见实词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

    文言文实词涉例句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