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一文不值在文言文中(“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舷”这句古文是什么意思?)
1.“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舷” 这句古文是什么意思?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舷” 这句古文是:在这个时候,喝着酒,高兴极了,拍打着船舷,唱着歌。
1、原文:
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清
【答案】【小题1】A【小题2】D【小题3】B【小题4】(10分)(1)(4分)安徽巡抚赵国麟(公)听说他的名声,招他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
(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赵公国麟”译为“赵国麟(公)”1分,“之”译对1分,“才”译为意动用法1分。 )(2)(3分)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恒”译对1分,“过”译对1分,倒装句译对1分。)(3)(3分)这是我们这些人靠它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倚”译对1分,判断句译对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治”应为“经营”、“安排”。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把给的答案“治理”带到原文中“素不习治生”,译为“一向不学如何治理家业”显然搭配不当,应为“料理”“经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中②不是直接表现,④不能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排除这两点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
此题选项文木先生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与巡抚的推荐没有关系,“不满巡抚推荐”无中生有,事件错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
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赵公国麟——赵国麟,才之——认为他有才(意动用法)。
(2)恒——常常,以为过——认为这是一种过失,莫之能禁——不能制止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3)倚——靠、倚仗,所字结构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
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
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 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
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有时冬天寒冷。
没有酒可以喝,他就邀请五六个好友,乘着月色从南城门出去,,绕着城郭步行数十里,一起放声歌唱,遥相呼应。等到第二天,从西城门进入,各自大笑分开,每天晚上都是这样,他们称这为暖足。
我的伯父程丽山和先生有联姻,时常的周济他。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
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
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
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 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
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
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 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
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3.解释下这段古文
上文释义:您年轻时做事很难成功,就算花了很大的精力,眼看就要成功的事业也会因运气太差而败北,一生的时间就象流水一样逝去,做了很多事来也不见值得夸耀的成功,但上天也不会总是亏待您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您中晚年时事业会突飞猛进,狠赚不赔! 详解:此命为人性巧心灵,能假成真,口快心无,恩中招怨,君子钦敬,小人嫉妒,骨肉无援,志在四方,身心健康,前运乘荫少重树,中限轻财,大运交来,声明可望,万业焕新,名利振建,五人金石皆至,发须有心田,以后小事宜注意,才有子媳,寿元八十三, 卒于三月之中。
4.古文《三峡》中的倒装,省略句有哪些
1、倒装句
(1)有时朝发白帝。
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有时朝(于)白帝发”,翻译出来就是“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在原句中将本该作状语的介宾短语置于谓语“朝”之后做了补语。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悬泉瀑布(于)其间飞漱”,译文是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2、省略句:有时朝发白帝。
省主语,在“发”字后省了“于”。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扩展资料
《三峡》的写作特点
1、描写景物抓住特征,精心布局,条理清晰。
作者先总写三峡地貌,突出三峡山势雄奇的景象。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三峡特点的“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按不同的时令季节分别描绘了: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秋季“林寒涧肃”的景色。全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精心布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2、节奏有张有弛。
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层次过渡自然。
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五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连接在—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前后呼应。
文章前后照应,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的形势
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