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和转接文言文(文言文中虚词表承接 顺接 转接 因果 修饰的区别及实例讲解)
1.文言文中虚词表承接、顺接、转接、因果 、修饰的区别及实例讲解
而:
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 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古文“而”什么时候表示修饰,转折,承接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可不译。
1.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3.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而"字在文言文中有顺接和转接,顺接又有承接,并列,递进等,
把文言文先译成白话文,再看语言逻辑,最重要的是把“而”翻译成什么意思。
请让我给你举例说明吧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为:人家不知道你,然而你不因此生气,难道这不是一种君子行为吗?(2)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人而无信。
译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3)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蟹六跪而二螯。
译为:螃蟹有六只脚和两个大夹子。(4)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余闻而愈悲 译为:我越听越悲伤(5)表转折,相当于“比” 例:青于蓝,而胜于蓝 译为:青出自蓝草,但比蓝草颜色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