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语文大问题)

    1.语文大问题

    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和鉴赏试题的应答方法(14题、21题和小阅读试题中的有的题) 这些试题都是选择题,一般是指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题14题和现代文大阅读的最后一题21题,也在现代文小阅读试题中出现。

    这些选择试题的错误项,命题者一般都是用“多了”“少了”“换了”的办法来设置的,只要抓住命题者设置错误项的方法,对照原文,来发现错误项,就能比较容易地作出答案。 下面就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

    1、多了(空加) 就是命题者在某个错误项里空加了原材料所没有的内容。 和原材料相比,只要发现了命题者空加了原材料所没有的内容,这个错误项就可以确定了。

    如2002年全国卷现代文大阅读最后一题22题的C项,“‘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俞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读完全文,没有发现有关作者学艺的文字,很明显,此项的后一句内容是空加的,这一项就是错误的。

    又如96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最后一题19题的B项,“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他厌恶巫师哗众求雨,他怎么自己又去求雨呢?矛盾了。 原文是“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雨立刻就下起来啦,是碰巧,并没有“求得”,“求得”是空加的。

    再如2004年全国老课程卷现代文大阅读最后一题21题的B项“可贺”和C项“巧妙地运用了反语”和原材料相比,都是空加的内容,也就是多了,所以它们都错了。 2、少了(片面) 原材料中某内容有好几点,命题者在错误项里少说了,这也是片面。

    如果我们发现某选项少解说了内容,那么这一项就是错误项。 如2001年全国卷现代文大阅读最后一题24题的A项,“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B项比,B项是“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由此看出,A项少了“实实在在”这一内容,A项就犯了片面的错误,A项就是错误项。

    再如1999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题16题的D项。 3、换了(转移) 换了就是转移,一是对原材料的某内容从空间位置上转移,二是词语意义的转移。

    一是对原材料的某内容从空间位置上转移,即换了位置。 如94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最后一题19题的C项,“子平……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综观全文,“觊之益重之”这句话在“归家养母”之前,因为归家之后,觊之对他的情况就不了解了。很明显,命题者把这句话的位置后移了,那么这一项就是错误项。

    二是词语意义的转移,即用错误的词语来替换。 如2001年全国卷现代文小阅读题第19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原文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的诗文”。在这一项,命题者设置了两处错误,一是用“从古到今”替换了“历朝”,这就是词语意义的转移,再就是“奔腾如飞”是空加的。

    那么这一项就是错误的。 多了、少了、换了是命题者设置错误项的办法,我们在精读把握了原材料以后,对照原材料,用这个办法来发现错误项,从而作出正确答案,还是比较容易的。

    给您我的博客,您可去看看: 。

    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挖空训练,2019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挖空训练答案,2019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2.2001年高考作文文言文文体诚信为题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高考,文言文,全国卷

    3.解释几个古文实词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

    4.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用文言文写的那个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

    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

    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

    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

    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

    ’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

    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

    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

    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

    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

    (赵家书) 就是这篇了 有很多人说不是临场之作 我却不以为然 作者对文言文的掌握是别人很难企及的 假设如果用白话来写 哪个作文高手写不出类似的立意? 学生有自己的优点 有人诗词好 有人骈文好 出现小人的原因更多是嫉妒吧。

    2001高考全国卷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