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高考天津文言文姚敬恒(求全文翻译)

    1.求全文翻译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1] [元] 虞集 延祐五年[2],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3]。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4],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5],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6],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7],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8],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9],阑护完固[10],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11],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12],日就圮毁[13]。

    聚足以涉[14],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15],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16],亦为赧然愧[17],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18]。”

    乃相与怃然而去[19]。 明日过安庆[20],府判李侯维肃[21],某故人也[22],因以告之。

    曰: “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23],而更题曰‘一柱’[24],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25],而震凌冲激[26],八面交至[27],终不为之动摇。

    使排天沃日之势[28],虽极天下之骄悍[29],皆将靡然委顺[30],听令其下而去[31],非兹峰[32],其孰足以当之也耶[33]?新亭峥嵘[34],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至池阳[35],求通守周侯南翁为吾书之以来也[36]。” 李侯,真定人[37],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38],谓之“旧人”[39],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40],颇为时辈所忌[41]。

    久之,起佐郡[42],人或愤其不足[43],侯不屑也[44]。观其命亭之意[45],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46]。

    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47],一知其当为[48],即以为己任[49],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50],必能有为无疑矣。

    2.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不能准确地判断句子

    判断句子,根本上是对错问题上考虑!如今: 1.看相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

    如:(1)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2)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1)句中“批评的人很多”,一种可以理解为指他在文章中批评了很多人,一种可以理解为指文章发表后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2)句中“自己”,一种可以理解为指句中的“老师”,一种可以理解为指句中的“我”。

    这里的“批评的人很多”、“自己”都存在多义,从而导致句子含有歧义。 2.看重音是否可以落在不同字眼上。

    如:(3)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1989年高考题) (4)你为什么打他。

    (1989年高考题) 对(3)来说,如果读时重音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太少了。如果重音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真不少。

    对(4)来说,重音落在“打”上,句子的意思是不该打“他”,而该好好教育。重音落在“他”上,句子的意思则为该打的是“我”。

    看来,重音位置不同,同一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因此,这两个句子都含有歧义。

    3.看是否可以在不同位置停顿。 如:(5)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 (6)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2005年高考天津卷) 对(5)来说,在“礼品”后停顿,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送祝福,别送礼品;在“别”后停顿,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礼品祝福都不要送。

    对(6)来说,在“来”之前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上上来的人喝;在“晚”后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一步上来的人喝。 4.看同一成分是否能够修饰不同词语。

    如:(7)身体瘦弱的水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了。 (8)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 对(7)来说,“身体瘦弱”可以修饰“水生”,也可以修饰“祖父”,这样,这个句子有歧义。对(8)来说,“数百名”可修饰“死难者”,也可修饰“亲属”,从而造成句子有歧义。

    5.看是否因为标点的关系产生歧义。 如:(9)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1991年高考题) (10)会计未按经理的指示,将钱汇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对(9)来说,有三种理解:a.只要你单位同意,秘书组就负责解决报销食宿费、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

    b.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秘书组就负责解决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c.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秘书组就负责解决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

    对(10)来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会计将钱汇给了对方,一种是没将钱汇给对方。(9)将“路费”、“住处”后的逗号都改作顿号,(10)把“将”前的逗号去掉,歧义也就消除了。

    6.看相关字眼在句子中是否存在多音现象。如: (11)头发长得怪。

    (12)这个人好说话。 对(11)来说,如果“长”读“cháng”,是说这个人留了长发,稀奇古怪,不多见;如果“长”读“zhǎng”,则是说这个人长了怪发。

    对(12)来说,如果“好”读“hào”,句子的意思是这个人喜欢说话;如果读“hǎo”,句子的意思则是这个人的工作容易做,和其谈事情易谈成功。这两个句子都是因为相关字眼存在多音而造成歧义。

    7.看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如: (13)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1998年高考题) (14)四个饭店的厨师都来了。 对(13)来说,可以理解为领导是几个学校的,也可理解为是一个学校的。

    对(14)来说,可以理解为厨师是四个饭店的,也可理解为是一个饭店的。这两个句子都是因为量词使用不当造成了句子歧义。

    如果这两个句子将量词“个”改作“位”,句子的歧义就自然消除了。如果不这样改,(13)可将“个”改做“所”,(14)可将“个”改作“家”,也行。

    8.看成分指向是否不同。如: (15)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谁高兴?是祁爱群高兴,还是援藏干部高兴?让人搞不明白。 9.看相关短语结构关系是否可以作不同理解。

    如: (16)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2003年高考全国卷) “禁止取缔”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其意思就是不允许取缔;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其意思就是禁止和取缔。

    10.看“和”字是否造成歧义。如: (17)天津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可以理解为天津的部分地区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下了雨,也可理解为北京的部分地区和整个天津地区都下了雨。这都是“和”字在作怪。

    《本文百度》。

    高考,文言文,天津,姚敬恒

    3.“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如何解释

    09年高考文言文 山东卷 题目和答案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了。”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

    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

    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候与虞人期猎。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B.会天疾风 会:适逢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B. 侍公而食信而见疑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且为所虏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回答人的补充 2009-12-15 20:45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

    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

    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候与虞人期猎。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B.会天疾风 会:适逢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答案】D【解析】过:错误。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攻原得卫者假舆马。

    13高考天津文言文姚敬恒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