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文言文阅读片段(《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300篇》40~70篇的翻译)

    1.《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300篇》40~70篇的翻译

    光绪十六年春阴历闰二月二十四日,我参观了巴黎的蜡人馆。看所制作的蜡人,完全模仿活人,形体、举止、神情、毛发、肌肤、颜色,高矮胖瘦,没有(和活人)不完全相像的。从爵位很高的大官到工艺家们,凡是有名望的人,往往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立,有的躺卧;有的含笑,有的哭泣;有的喝酒,有的赌钱,骤然看见那些蜡人,没有(一个参观的人)不惊奇地认为那是活人的。我对它的塑造技艺不绝地赞叹。翻译说西方人的高明无比的技巧没有超过油画的了,为什么不到油画院去,观赏一下普法交战图呢?

    巴黎油画院布置方法,是(在)一间大的圆形展室(里),把巨大的画幅悬挂(在)四周的墙壁上,从屋顶把光线放进来。参观的人在展室里,用眼睛尽量向四面望,就看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都密密地分布排列着;(普法)两军人马纷乱拥挤;有驱马奔驰的,有卧倒在地的,有徒步逃跑的,有在后追赶的,有开枪的,有放炮的,有拔取大旗的,有拉着炮车的,连续不断。每一颗炮弹落地,就看见火光迸发,硝烟弥漫;那些被击中的建筑物,墙壁坍塌,楼房毁坏,有烧黑了的房屋,有映红了的墙壁;士兵有的折了胳臂断了脚,流血把地面染成乌红,有的仰面倒下,僵死在地,使人目不忍睹。昂首望天,就见一轮明月斜挂(空中),云霞或明或暗,低头看地,就见绿草如褥,平原无边。这时,几乎自己怀疑身外就是战场,却忘了自己是在一间画室里的人。等到用手摸它,才明白那是墙壁,是油画,都不是真实的。

    我听说法国人好胜,为什么自己画自己的战败的惨状,使人如此丧气?翻译说,(这)是用来昭示明显的警戒,激发法国人的义愤,图谋报复啊,(这样),那么它的含义就(很)深长了。

    普法战争,到今天虽然成为过去的事迹,可是那事件确实而有凭证。这样说来,这油画果然是真的呢,还是幻想的呢?是幻想的而又和真实的相同呢?(还是)真实的而(又)和幻想的相同呢?这两(种)因素想来是都有。

    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片段,回答10~13题甲

    11。

    答案:(1)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2)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12。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友善,爱其才。(加“恐后贻祸”也可)13。

    答案: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旷达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附【乙】【译文】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范仲淹和他同年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 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

    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高考,文言文,片段,阅读

    3.《高中文言文阅读刘虞附答案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7分)① 刘虞,字伯安。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

    公事去官。中平初,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

    朝廷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疏俭率下。② 后车骑将军张温讨贼边章等,发幽州乌桓三千突骑,而牢禀逋悬,皆叛还本国。

    前中山相张纯私谓前太山太守张举曰:“今乌桓既畔,皆愿为乱,凉州贼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阳人妻生子两头,此汉祚衰尽,天下有两主之征也。

    子若与吾共率乌桓之众以起兵,庶几可定大业。”举因然之。

    四年,纯等遂与乌桓大人共连盟,攻蓟下,燔烧城郭,虏略百姓。举称“天子”,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

    移书州郡,云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纯又使乌桓峭王等步骑五万,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吏民。

    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明年,复拜幽州牧。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

    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宽弘,开许善路。又设赏购举、纯。

    举、纯走出塞,余皆降散。纯为其门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

    灵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③ 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

    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两亿有余,以给足之。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

    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

    虞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 [注] ①牢禀逋悬:军粮拖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虞初举孝廉 ( ) (2)公事去官( )(3)庶几可定大业( ) (4)劝督农植(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举因然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自鲜卑、乌桓、夫余之辈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而虞务存宽政 吾恂恂而起D .民夷感其德化 其皆出于此乎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明年,复拜幽州牧。译文:(2)纯为其门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

    译文: 20.用“/”给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 (2分)朝 廷 拜 虞 甘 陵 相 绥 抚 荒 余 以 疏 俭 率 下21.刘虞战胜张纯、张举的直接措施是。

    (2分)22.联系全文,概括刘虞“德化”之政感召的对象。(2分)参考答案:17.(4分)(1)被举荐(或推荐)(2)免除(或削除、离开)(3)或许(或差不多、几乎、大概)(4)鼓励18.(2分)B19.(5分)(1)朝廷因为刘虞的威信一向显著,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幽州牧。

    (以、素各1分)(2)张纯被他的门客王政杀死,(王政)把头送到刘虞处。(被动、省略、诣各1分)20.(2分) 朝 廷 拜 虞 甘 陵 相 / 绥 抚 荒 余 / 以 疏 俭 率 下21.(2分)宽待从者;(1分)赏购首领。

    (1分)22.(2分)边民及少数民族百姓;青、徐流民;豪俊之人。(共3点,答对任意2点给2分)【参考译文】 (五) 刘虞,字伯安。

    刘虞最初被举荐为孝廉,逐渐升任幽州刺史,百姓与蛮夷被他的仁德所感动,鲜卑、乌桓、夫余这些部族,都按时朝贡,不敢骚扰边境,受到百姓歌颂。 后来刘虞因公事免除官职。

    中平初年,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朝廷任刘虞为甘陵相,安抚灾荒后的百姓,刘虞用粗糙俭朴的生活做下属的榜样。后来车骑将军张温讨伐贼寇边章等人,征调幽州乌桓三千骑兵,因军粮供应不上,都逃回本国。

    前中山相张纯私下对前太山太守张举说:“如今乌桓已经背叛,都想作乱。 凉州贼人起事,朝廷不能禁止。

    又有洛阳人的妻子生下有两个头的孩子,这是汉朝气数衰败殆尽,天下有两主的征兆啊。你如果和我一起率领乌桓的部众来起兵,或许可以成就大事业。”

    张举于是认为他讲得对。中平四年,张纯等就和乌桓首领共同结盟,攻打蓟地,焚烧城郭,掳掠百姓。

    张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说张举要取代汉朝,让天子退位,命公卿来迎接。

    张纯又派乌桓峭王等人步骑兵五万,进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官吏百姓。朝廷因为刘虞的威信一向显著,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幽州牧。

    刘虞到蓟,裁减驻军,广布恩德。 派人向峭王等人转达朝廷的宽宏恩德,为他们开辟光明正道。

    又悬赏捉拿张举、张纯。张举、张纯逃出塞外,其余的人都投降或四散。

    张纯被他的门客王政杀死,(王政)把头送给刘虞。灵帝派使者去就地任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等到董卓执政,派遣使者授刘虞为大司马,进封襄贲侯。 过去因为幽州地处偏远,耗费钱粮很多,每年常要割取青、冀二州的赋税两亿多,来给它供应补足。

    当时道路不通,运送不到,而刘虞实行宽大政策。刘虞鼓励农业生产,与上谷富裕的胡人开放贸易,与渔阳富饶的盐铁进行流通,民众欢喜,粮食丰收。

    青州、徐州士绅百姓躲避黄巾之难跑到刘虞这里来的有百余万,他都收留慰问,为他们安排生计,流民都忘了自己是流民。 刘虞虽然位居上公,但天性节俭,破衣草鞋,饭食没有两个肉菜,远处和近处过于奢侈的有钱有势者,没有不改善操守归附他的。

    4.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

    50. 田赞谏荆王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

    荆王曰:“可得而闻邪?”对曰:“甲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厚无敌,而好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意者为其义耶?甲兵之事;析人之音,刳人之腹,堕人城郭,系人子女,其名尤甚不荣。意者为其贵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

    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

    51.唇寒齿亡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我书没带回家。..没法给你打出来。

    .要不给你一点网上的资源【关于文章背景等】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 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 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 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 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8)。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

    '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 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25)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26)。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

    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

    僖公二年晋曾向虞 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 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 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

    虞在晋南,虢在 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án):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 其下则左昭右穆。

    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

    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

    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 虞仲一起出走。

    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

    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 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

    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 公的祖父。

    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

    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

    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 戮的对象。唯:因为。

    逼(bì):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

    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 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同“洁”。

    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

    5.求高考文言段落(人物传记)

    曹操曹操非常爱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

    有一次陈琳写文章把曹操给骂了,而且骂得很难听,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给囊括了。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曹操问道:“你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嘿嘿的笑道:“我当时写文章,文思泉涌,骂你骂的起兴,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给带上了。”

    曹操素知陈琳是个人才,听罢他的话后哈哈大笑,竟然宽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边视为好友。曹操很信任魏种。

    当年兖州被吕布夺去,郡县之人多叛曹应吕,曹操曾不无得意地对手下说:“我相信魏种肯定不会抛弃我。”话音刚落,就接到了魏种叛变的消息。

    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齿地发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我找不到你的地方。”后来曹操战败吕布,叛逃的魏种即被兵士绑得结结实实,送到曹操面前。

    “哪能这样对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亲自上前为魏种解开绳索,仍旧让他官复原职,就像两人之间根本没有过节,就像自己从来没有发过誓。陶渊明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王羲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有一次,王羲之遇到一个卖扇子的老妪,随手在一把扇子上题写了几个字。

    开初,老妪很不高兴埋怨王羲之把她的扇子弄脏了。王羲之对她说:你就说王右军(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题了字,一定会有人买的。

    卖扇的老妪半信半疑,但当她到人多的地方真的一喊时,呼隆一下被人包围了,大家争着要买,你强我夺,不一会儿就卖光了。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

    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

    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

    高考文言文阅读片段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