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史刘崧传文言文翻译(明史刘崧传文言文翻译是)

    1.明史刘崧传文言文翻译是

    刘松,字子高,是泰和人。

    原来的名字叫刘楚。家境贫寒,致力苦学,天寒没有炉火,手都冻裂了但是仍然抄录不停止。

    他自幼就很博学,天性清廉谨慎。兄弟三人共居在草屋里,有薄田五十亩。

    等到他显贵后,也没有增添任何田产。 十年都用一条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坏,才更换掉,但仍然把它修补改成衣服给儿子穿。

    做官时从来不让家人跟随在身边。到北平上任时,只带了个书童,到达北平后就把他打发回去了。

    黄昏时差吏们下班,只有他孤灯读书,常常是一直到天亮。他善于作诗,豫章人有推崇他为“西江派”的说法。

    原文: 刘菘,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炉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茆屋,有田五十亩。

    及贵,无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自随。

    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时吏退,孤灯读书,往往达旦。

    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 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刘崧传》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

    《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

    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修纂第一阶段无绩可言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

    当时不仅没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档案,而且在征求图书时,献书者也极少,就连最基本的史料明代历朝实录也不完整,天启朝实录缺少七年以后部分,崇祯朝因亡国而无实录。如此种种,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进展。

    2.文言文翻译《明史·刘崧传》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原名楚。

    他家贫却学习十分努力,寒冷时没火御寒,手皲裂,但抄录文章丝毫未停止。元朝末年乡试中举。

    洪武三年(1370),举荐为经明行修,改成现在的名字。太祖在奉天殿召见了他,授予兵部职方司郎中。

    奉命到镇江征粮。镇江有许多勋臣的田地,租赋都由百姓承担,刘崧竭力请求减免。

    晋升为北平按察司副使,轻刑省事,招集流亡,百姓重新乐业。设立文天祥祠于学宫之侧。

    在学门前石头上刻字,告示府县不要以徭役拖累诸生。他曾请求减少偏僻之地的驿马,以此来充实宛平。

    太祖同意了他的奏请,对侍臣说:“驿传劳逸不均已经很久了,刘崧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统治百姓难道不就是要如此吗!”因遭到胡惟庸的排挤,被贬为输作,不久,被遣回乡。十三年胡惟庸被诛,刘崧应召为礼部侍郎。

    不久,提升为吏部尚书。雷震谨身殿,太祖下令群臣陈说得失。

    刘崧叩头,以修德行仁对答。不久辞官。

    第二年三月和前刑部尚书李敬一并召入。任命李敬为国子祭酒,刘崧为司业。

    赐给鞍马,令朝夕相见,见辄燕语移时。未旬日去世。

    得病后,仍强坐训导诸生。病重时,李敬问他有什么可说的。

    刘崧说“:天子派我教导国子,责成我完成任务,可惜这么快就要死了!”他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太祖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安排殡殓,并亲自作文祭奠。

    刘崧年幼时就博学广闻,天性谦慎。兄弟三人共居一间茅屋,有田地五十亩。

    到他当官后,家产也没有增加。十年用一床布被,被老鼠咬破,才换新的,仍做成衣服给他儿子穿。

    当官时也不带家属。到北平赴任,携带一侍童前往,到达后就把侍童遣回。

    黄昏时官吏退下后,他孤灯读书,常常通宵达旦。他善长写诗,豫章人推崇他为“西江派”之宗。

    明史,文言文,翻译,刘崧传

    3.《刘崧传》文言文翻译

    刘松,字子高,是泰和人。原来的名字叫刘楚。家境贫寒,致力苦学,天寒没有炉火,手都冻裂了但是仍然抄录不停止。他自幼就很博学,天性清廉谨慎。兄弟三人共居在草屋里,有薄田五十亩。等到他显贵后,也没有增添任何田产。

    十年都用一条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坏,才更换掉,但仍然把它修补改成衣服给儿子穿。做官时从来不让家人跟随在身边。到北平上任时,只带了个书童,到达北平后就把他打发回去了。黄昏时差吏们下班,只有他孤灯读书,常常是一直到天亮。他善于作诗,豫章人有推崇他为“西江派”的说法。

    原文:

    刘菘,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炉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茆屋,有田五十亩。及贵,无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时吏退,孤灯读书,往往达旦。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

    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刘崧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修纂第一阶段无绩可言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当时不仅没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档案,而且在征求图书时,献书者也极少,就连最基本的史料明代历朝实录也不完整,天启朝实录缺少七年以后部分,崇祯朝因亡国而无实录。如此种种,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进展。

    4.《明史·刘崧传》翻译

    家中的财产。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魏书·源子恭传》:“又其履历清华,名位高达,计其家累,应在不轻。”

    参见“ 家累千金”。家属;家眷;家中人口。

    《晋书·戴洋传》:“初,混欲迎其家累,洋曰:‘此地当败,得腊不得正,岂可移家於贼中乎!’ 混便止。” 唐 韩愈 《与李翱书》:“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刼,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明史·刘崧传》:“﹝刘崧﹞居官未尝以家累自随。

    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时有阳翟人姓吕,名不韦,父子为贾,平日往来各国,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清 刘大櫆 《胡母谢太孺人传》:“当是时,室中空无,有家累不减十馀口,太孺人拮据操作,独任其艰辛。”。

    5.文言文《刘崧,字子高》原文及翻译

    原文

    刘菘,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炉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茆屋,有田五十亩。及贵,无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时吏退,孤灯读书,往往达旦。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

    翻译:

    刘松,字子高,是泰和人。原来的名字叫刘楚。家境贫寒,致力苦学,天寒没有炉火,手都冻裂了但是仍然抄录不停止。他自幼就很博学,天性清廉谨慎。兄弟三人共居在草屋里,有薄田五十亩。等到他显贵后,也没有增添任何田产。十年都用一条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坏,才更换掉,但仍然把它修补改成衣服给儿子穿。做官时从来不让家人跟随在身边。到北平上任时,只带了个书童,到达北平后就把他打发回去了。黄昏时差吏们下班,只有他孤灯读书,常常是一直到天亮。他善于作诗,豫章人有推崇他为“西江派”的说法。

    6.《明史刘崧传》文言文答案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有田五十亩。及贵,无所增益①。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②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时吏退③,孤灯读书,往往达旦。善为诗,豫章④人宗⑤之为“西江派⑥”云。《明史》

    【注释】①增益:增加。 ②家累:家属 ③晡时吏退:晡时是指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吏退是指下班。④豫章:今南昌。⑤宗:崇尚,推崇。⑥西江派:明初江右诗派,刘崧为该诗派的代表人物。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

    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3分)

    (1) 辍( 停止 ) (2) 易( 换,更换 ) (3)旦(早晨 )

    13.说说“仍葺以衣其子”的意思。(2分)

    答案:仍然修补后给儿子做成衣服穿

    14. 本文哪些句子记叙了刘崧勤奋刻苦的学习事迹?(2分)

    “家贫力学,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晡时吏退③,孤灯读书,往往达旦。”

    15. 除了记叙刘崧勤奋学习外,本文还记叙刘崧哪些方面的事迹?(2分)

    天性廉慎(俭朴、低调、廉洁自律、),善为诗。

    明史刘崧传文言文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