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化山川文言文(描写山水景色的文言文还有翻译)

    1.描写山水景色的文言文还有翻译

    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原文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啭(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zhò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县到桐庐县大概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可以不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蝉长时间的叫个不停,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

    

    关于山川的文言文,描写山川的文言文,山川文言文翻译

    2.求有关描写山水的古代文言文,诗,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爱问知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文人心态录——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主体 华夏历史悠久、一统时间长为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审美时间,美丽风光为古代诗人提供了审美空间,创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园诗。 西方风光也自具美的特色,为何其山水田园诗远不如中国兴盛,且其内蕴远不如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那么深远婉曲复杂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说审美时间的限制影响了审美空间外,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态的原因。

    爱国之情——山水田园诗的高亢主调 以名山大川为筋骨血脉,以田园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华夏民族获取生活资料赖以生存的源泉。 山水田园哺育人,人必热爱山水田园,产生一种深沉的山河之恋、乡土之情。

    这种山河之恋与乡土之情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愈益浓烈,到民族国家形成时便成为爱国主义崇高感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爱国主义最终形成。反过来,古代山水田园诗人又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之下遍游山水,饱览田园,讴歌华夏风光,创作出优美的山水颂歌,使山水田园诗获得很高的思想意义,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亦为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遥远的上古时代,华夏民族就有许多祭祀山川、旅游、隐逸的传说。黄帝游天下,封禅五岳;巢父、许由因自标高洁不受天下而遁迹山林;虞舜东巡狩,登南山,观河渚,南巡苍梧而死,葬于九嶷山; 《诗经·周颂·殷》歌颂武王克商,天下统一,疆域辽阔,群山环岳,百川汇河的壮美景象;魏武侯游于西河,赞叹“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孔子游缁维之林,坐杏坛之上,又出游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观点;屈原在《招魂》中描绘楚国“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以故国山川美胜,光景可人,呼唤楚王之魂归来。

    六朝以后山水田园诗大盛,歌颂描写山水田园以表山河之恋、故土之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借山水直抒爱国之情的作品也纷至沓来。 高适有“礼乐光辉盛,山河气象幽”之颂(《奉酬睢阳李太守》);储光羲作《游茅山诗》五首,极写茅山风光的清美与野逸的情趣,诗中“此意在观国,不言志远游”,“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颂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叹(《春望》);陆游抒“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

    山川,文言文,绿化

    3.求描写风景的文言文(五篇)最好是短一点的,因为我要手抄 爱问知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晓雾将歇③,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

    实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乐⑦以来,未复有能与⑧其奇者。

    注释:①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粱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⑦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⑧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⑨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谵帷暂驻。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夫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邱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廉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4.描写山水的文言文

    石钟山游记 苏轼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由于是在两处地方找的,网页就不写了.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5.描写山水的古文言文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撬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路的尽头。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咚咚的响声,那激越的声音,好久才消失。盘绕着石山可以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箭竹,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那些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俯有仰,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我认为造物者确实存在。但又奇怪他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却放在偏远的永州,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造物者倘若不应该这样做,那么难道果真没有造物者吗?有人说:“小石城是用来安慰那些德才兼备而在这里受屈辱的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造就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6.有关风景的古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晓雾将歇③,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实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乐⑦以来,未复有能与⑧其奇者。

    课下注释:

    ①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粱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⑨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这个已经很短了。

    7.山川之美(古文)的译文

    原文:《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河流的美丽,自古以来都是共同(一同)谈起的。高高的山峰插入云霄,清澈的河流看得见底。两岸边的石壁,被太阳照得五种颜色(古代五种主色)交相辉映。青绿的树林和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清晨的雾消散,猿猴鸟雀都在欢叫。夕阳想要落下,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着从水中跃起。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山水的人了。

    绿化山川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