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东坡先生墓志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东坡先生墓志铭?爱问知)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东坡先生墓志铭? 爱问知
【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C【小题4】B【小题5】其于人 ︱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 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 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小题6】(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肃叹息流泪。
(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3)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虞:防备。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A介词,用;连词,因为。B.等到。
C.代词,他;兼词,于之。D.才,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排除③⑤。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家兄苏予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
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 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
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肃叹息流泪。
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
”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牛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
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任杭州通判。
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 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
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备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弗。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
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
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
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 ”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
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
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 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
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
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
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
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2.东坡先生墓志铭阅读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属辙日 属:嘱咐
B.至与钤辖亢礼 亢:匹敌
c.以虞水之再至 虞:料想
D.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
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3)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1.C【解析】(防备)
2.c【解析】(排除③⑤)
3.B【解析】(“上奏朝廷”,是将要采取的措施)
4.(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3)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
3.《东坡先生墓志铭》1个段落求译文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生病时文章的怪异,想办法救他。
梅圣俞时与他的事,得到公的《论刑赏》拿给李文忠。李文忠惊喜,认为不同,许多人想用帽子,怀疑曾巩所为,子固,李文忠门人啊,于是把公第二。
又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写信感谢你们,李文忠见到他,写信告诉圣俞说:“老夫要避开这个人,放出一头地。
“士听的人开始嚷嚷不厌倦,很久才信服。丁太夫人忧愁,最终丧失。
五年,授官河南福昌主簿。李文忠因直言推荐的秘阁。
试验六研究,过去不起草,因此文章多不好,你开始起草,文章鲜明,当时认为很难。比回答控制策略,再进入三等。
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备的,你尽心职守,老吏畏惧。
关中从元昊反叛,人穷劳役沉重,岐下一年以南山木?进攻,从渭水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危险,衙前以破产的接连不断的。景公问遍老校,说:“木?进攻的危害,这本不到,如果黄河、渭河没有上涨,曹操?进攻者按时进止,可没有重大费用的,担心这辆黄河、渭河的暴行,多种有害的了。”
你就是修衙规,使衙前可以自己选择水工,?攻行无忧。于是对府,使得系登记,从此,衙前的伤害减少一半。
治平二年,罢任回到,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外地听说公名,想把唐的旧例召入翰林,宰相限用近例,想召试秘阁,上说:“不知道他们能否因此试,如苏轼有不能吗?”宰相尚且不可,等到考试二论,都进入三等,得直史馆。
4.求翻译
《东坡先生墓志铭》苏澈原: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
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译:家兄苏予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
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
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肃叹息流泪。
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
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原: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
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
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
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译:公子的名字叫轼,姓苏,字子瞻,还有一个字叫和仲。
是四川眉山人,曾祖父叫苏杲,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曾母亲姓宋,被追封为昌国太夫人。祖父叫苏序,被朝廷封为太子太傅,祖母姓史,被追封为嘉国太夫人。
父亲叫苏洵,封太子太师,母亲姓程,追封成国太夫人。苏轼十岁时,他父亲四方游学,其母亲自教授。
知道古今成败,都能说出要点来。母亲曾经给他读《东汉史》《范谤传》,有感而发,叹息不已。
苏轼在旁边,说,我如果成为范谤这样的人,夫人愿意吗?其母说,如果你能成为范谤这样的人,我怎么就不能成范谤母亲那样的人呢?苏轼于是奋发立志,母亲说,我有一个好儿子。等到成年时,学通经鸣,写文章能日写千言。
原: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太夫人忧,终丧。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
文忠以直言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义粲然,时以为难。
比答制策,复入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之,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关中自元昊叛命,人贫役重,岐下岁以南山木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前以破产者相继也。
公遍问老校,曰:“木伐之害,本不至此,若河渭未涨,操伐者以时进止,可无重费也,患其乘河渭之暴,多方害之耳。”公即修衙规,使衙前得自择水工,伐行无虞。
乃言于府,使得系籍,自是衙前之害减半。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
英宗在藩闻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试秘阁,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如苏轼有不能耶?”宰相犹不可,及试二论,皆入三等,得直史馆。写书信译: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梅圣俞当时参与这牛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曾经以为是文忠的学生子固所写的,于是评苏轼为第二名。后来又以“《春秋》对义”一文得到第一名,后参加殿试,中乙科。
上书答谢诸位考官,文忠看见了,写信告诉圣俞说:“老夫要避开这个人,放出一头地。“士听的人开始嚷嚷不厌倦,很久才信服。
丁太夫人忧愁,最终去世。五年,授官河南福昌主簿。
李文忠因直言推荐的秘阁。试验六研究,过去不起草,因此文章多不好,你开始起草,文章鲜明,当时认为很难。
比回答控制策略,再进入三等。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备的,你尽心职守,老吏畏惧。关中从元昊反叛,人穷劳役沉重,岐下一年以南山木?进攻,从渭水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危险,衙前以破产的接连不断的。
景公问遍老校,说:“伐木的危害,本来不至于这样,如果黄河、渭河没有上涨,曹操?伐木者按时进止,其实不用耗费太大,担心趁着黄河渭河的泛滥会发生许多灾害而已。”你就是修衙规,使衙前可以自己选择水工,伐木行无忧。
于是对府,使得系登记,从此,衙前的伤害减少一半。治平二年,罢任回到,判登闻鼓院。
英宗在外地听说公名,想把唐的旧例召入翰林,宰相限用近例,想召试秘阁,上说:“不知道他们能否。
5.东坡先生墓志铭全文翻译,全文
墓志铭
编辑
铭曰:
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世有潜德,而人莫知。
猗欤先君,名施四方。
公幼师焉,其学以光。
出而従君,道直言忠。
行险如夷,不谋其躬。
英祖擢之,神考试之。
亦既知矣,而未克施。
晚侍哲皇,进以诗书。
谁实间之,一斥而疏。
公心如玉,焚而不灰。
不变生死,孰为去来。
古有微言,众说所蒙。
手发其枢,恃此以终。
心之所涵,遇物则见。
声融金石,光溢云汉。
耳目同是,举世毕知。
欲造其渊,或眩以疑。
绝学不继,如已断弦。
百世之后,岂其无贤。
我初従公,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皆迁于南,而不同归。
天实为之,莫知我哀。
6.苏轼墓志铭文言文翻译
家兄苏予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肃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牛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备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弗。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7.《东坡先生墓志铭》翻译,内容如下,(全文最好)在线等
原文: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通判杭州。
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
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自密徙徐。
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译文:家兄苏予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
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
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
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牛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
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任杭州通判。
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
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备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
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
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
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
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尚且不怕大水,这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
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
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
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
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
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