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寓言故事带翻译(寓言文言文+译文)

    1.寓言文言文+译文

    讳疾忌医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提示] 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韩非子》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 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 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 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

    及——达到。 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

    古时治病用石针。 (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14)索——寻求。

    (15)遂——就。 棘刺尖儿上雕猴子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

    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

    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

    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提示] 牛皮、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

    但在一、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原文] 燕王征巧术人①,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②,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④,必半岁不入官⑤,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⑥,视之晏阴之间⑦,而棘刺之母。

    文言文寓言故事带翻译加寓言,简短的文言文寓言故事及翻译,小学文言文寓言故事及翻译

    2.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文言文,翻译,寓言故事

    3.要两篇古代文言文寓言~古文及翻译都要!~

    《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孔子不能决也。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2》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璘,字勉旃,吾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亡何,其友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至之。

    翻译: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4.寓言故事 要一则文言文(有翻译)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反义词 通达权变 灯 谜 柳 典 故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提示]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 释 掩:遮盖;盗:偷。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觉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岂非~?” 近义词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 开诚布公 灯 谜 聆 典 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

    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 有一次,它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

    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

    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

    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

    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提示]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5.谁能给我讲几个中国寓言~~要文言文的,最好能带有翻译··急需!!

    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

    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

    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 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

    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

    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

    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

    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

    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

    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

    孰,哪一个。是,这,这个。

    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

    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

    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

    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

    步,走。跐,踩。

    蹈,踏。 (16)舍然——释然。

    放心的样子。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6.寓言文言文+译文越多越好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7.十则寓言故事及其寓意,要文言文的那种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寓意:福祸相依,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

    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寓言意义: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先发两则了。

    网上可以查到。

    8.文言文之寓言及译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寓意:

    这个故事从丁氏的穿井引出传话的出入,说明传言易讹,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9.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wenxinwen520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3、郑人买履原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文言文寓言故事带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