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里的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1.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下面有三个版本,不知道哪个是人教版的。

    序号 例词 例句 句中义 今义 1 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2 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寻 未裹,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25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26 儿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青年男女 子女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

    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

    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

    今:屁股。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

    (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

    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

    (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

    今:这样。 15.欣然规往。

    (出处同上) 古:计划。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古:买。

    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

    (出处同上) 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 古:窗户。

    今:门 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 古:坐具。

    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 古:前面的路。

    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古:这样。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古:适逢,正赶上。

    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 古:在这时。

    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魏学 《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彭端淑《为学》) 古:雇船。

    今:买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出处同上) 古:及,到。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古:渐渐。

    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古:只不过。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

    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

    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

    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

    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

    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

    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

    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1)若。

    古:你。今:像。

    (2)毒。古:怨恨。

    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则久已病矣。

    (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

    今:。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大全,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2.古文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编辑本段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编辑本段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编辑本段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编辑本段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编辑本段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编辑本段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编辑本段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编辑本段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编辑本段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编辑本段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3.高中常见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1、兵 古义:兵器。 今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1、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 14、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但 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 古义:对……说话。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24、何苦 古义:怕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义:丢弃。

    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

    (《乐羊子妻》) 26、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7、虽然 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今义:一个词。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8、然而古义:两个词。

    “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 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学者 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 31.(1)。

    4.文言文常见的古今异义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5.文言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有哪些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

    6.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的: 1、“江”、“河”在古文中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2、“穷 ”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3、“豪杰” 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②英雄人物。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词义缩小的:1、“妻子”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配偶(女方)。

    2、“亲戚”, 古义: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 今义:专指族外亲属。

    3、“用心”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

    文言字词古今异义除了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之外还有词义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也需要注意。

    7.文言文古今异义

    1.其皆有可观者:___文理_______古义(文章思路 )今义(文科理科 )

    2.稍稍其父:_____宾客_____古义(用宾客的礼仪招待 )今义(宾客 )

    3.泯然众人矣:___众人_______古义(普通人 )今义( 很多人)

    4.从仙人还家:___仙人_______古义(先父 )今义( 神仙)

    5.旦辞爷娘去:___爷娘_______古义( 爸爸妈妈)今义( 爷爷妈妈)

    6.但闻黄河:__________古义(听 )今义( 用鼻子嗅)

    7.双兔地走:___傍_______古义(贴着 )今义(傍晚 )

    8.见耳:___往事_______古义( )今义( )

    9.鲁肃过寻阳:___及_______古义(等到 )今义(及时 )

    10.孤岂欲卿治经为邪:____博士______古义( 有高才华的人)今义( 博士)

    11.两战战:__股________古义(大腿 )今义( 屁股)

    12.日中如探汤:____汤______古义(热水 )今义(汤 )

    13.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古义( )今义( )

    1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中间________古义(中间夹杂 )今义(中间 )

    15.几欲先走:_____走_____古义( 跑)今义(走 )

    文言文里的古今异义词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