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武宇君公文言文翻译(何武字君公译文快)
1.何武字君公译文快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
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官吏,郡县官吏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的户籍,赋税常不缴纳,县屡次欠应征收的赋税。
市场掌管赋税的啬夫求商逮捕羞辱了何显家人,何显发怒,想要用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何武说:“因为我们家在租赋徭役方面没有作为众人的表率,奉公行事的官吏不也应该这样吗!”何武终于告诉了太守,征召求商当了卒吏,州郡乡里听到此事都敬服何武。
过了很久,太仆王音推荐何武为贤良方正之人,升官为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是《礼经》方面号称“小戴”的人,实行政事多不守法,前任刺史认为他是大学者,宽容他。
等到何武作刺史,巡行辖区审查记录囚犯罪状,()有检举的犯罪行为就把他们委托给郡官府。 戴圣说:“后辈年青人懂什么,竟要扰乱别人治理政事!”他全没有判决。
何武派从事考察得到他的罪过,戴圣害怕了,自己请求免官。后来他作了博士,在朝廷诽谤何武。
何武听到这些,始终不宣扬他的不良行为。后来戴圣儿子的门客聚合做强盗,被捉到,拘囚在庐江,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内心公正判决此案,戴圣的儿子最后得以不死。
何武作刺史,巡行辖区一定先到学校见儒生,考查他们诵读议论,询问政事得失的见解,然后进入传舍,调出公文询问开垦田地和一般田地情况,各种庄稼长得好不好,作完这些事才接见太守,把这作为固定的作法。 起初,何武作郡官吏时,侍奉太守何寿。
何寿了解何武有宰相才能,因为他是同姓所以看重他。后来何寿作了大司农,他哥哥的儿子作庐江长史。
此时何武奏告政事在府邸,何寿哥哥的儿子恰好在长安,何寿准备了酒席请来何武的弟弟何显以及老朋友杨覆众等,喝酒畅快时,何寿叫他哥哥的儿子出来见客人,说:“这个儿子是扬州辖区的长史,才能低下,不曾问候见面。 ”何显等人很惭愧,回来把此事告诉何武,何武说:“刺史是古代的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是皇帝托付信任的官职,是一州的表率,职责在于进荐好的人才罢退不好的人。
官吏治理政事的成绩显出卓越的才能,百姓有才能而隐居不出,刺史才应当召见他们,不能有因私询问的事。 ”何显、杨覆众竭力劝他,何武不得已召见何寿哥哥的儿子,赐给他一杯酒。
这一年,庐江太守推荐了何寿哥哥的儿子。他遵守法令为人所敬畏到了这样的地步。
何武为人仁义厚道,喜好进荐人才,勉励赞许别人的长处。 作楚内史时看重龚胜、龚舍,在沛郡看重唐林、唐尊,等他作了公卿,(就)向朝廷推荐他们。
然而他憎恶结党营私,考察文职官吏一定向学者了解情况,考察学者一定向文职官吏了解情况,来相互参考检验。要任命官吏,先订立规则条例来防止因私请求托付。
他任官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不任官后常被人们思念。
2.《何武传译文及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7-21题。
(17分)何武传皮日休何武者,寿①之骁卒也。故为步卒将,戍邻霍岳②。
岳生名藓③,有负其贩者,多强暴民。民不便,必诉于将。
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俟簿圆,将申寿守请杀之。强暴之党惧且死,乃诬诉武于寿守,且曰:“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
寿之守严悍不可犯,苟闻不便于民,虽剧寮④贵吏,皆得辱杀之。至是闻武罪,如乳虎逼触,怒蝮遭伤,其将害也可知,乃命劲卒将命拲⑤武至府。
武已知理可申,不奈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至则守怒而责武以其过,武善媚对,又肢体魁然,长于投石拔距⑥之事,守雅爱是类,翻然释之,黜其职一级。
武曰:“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请得以命报。”
居未久,寿之指邑⑦日枞阳,野寇四起,其邑将危。 武请于守日:“此真某毕命之秋也。”
守壮之,复其故职,奉命为贰将,领偏师自问道入枞阳.不意伏盗发于丛翳问,兵尽骇逃,武独斗死。【注释】 ①寿:州名。
⑦霍岳:地名。 ⑦荈:茶。
④剧寮:重要的属官。寮,同“僚”。
⑤拲:两手带上镣铐。 ⑥投石拔距:当时军中习武游戏, ⑦指邑:属县。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尽擒而械之 ( )(2)乃乐而俟死矣 ( )(3)翻然释之 ( )(4)不意伏盗发于丛翳间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民不便,必诉于将 因击沛公于坐B.尽擒而械之 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C.虽剧寮贵吏,皆得辱杀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D.至则守怒而责武以其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5分)(1)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2)守壮之,复其故职。
20.文章以“怒而责武”、“翻然释之”、“壮之”来表现寿州太守对何武态度的变化,分析其主要作用(3分)21.本文表现了何武 、和 的品质。 (每一小点的概括都在四个字以内)(3分)17.(1)戴上镣铐 (2)等待 (3)释放 (4)发动进攻(4分)18。
D(2分)19。(5分)(1)(他)不听从您的命令,擅自在外面杀人。
(2)太守认为他是个壮士,恢复他原来的官职。20.说明寿州太守对何武认识逐渐加深,从侧面表现了何武的人格魅力。
(3分)21.为民除暴(正直);沉稳机敏(临危不惧);知恩图报(以怨报德);英勇顽强。 (3分)译文何武是寿州勇猛的军士。
原来担任步卒将,驻守近邻霍岳,霍岳出产名茶,那些靠它来做买卖的人,大多是强暴之徒。百姓利益受害,必定向何武投诉。
何武到了那里,追究那些强暴之徒,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并戴上镣铐。 等到案宗齐备,将要上报寿州太手,请求处死强暴之徒。
强暴之徒的同党怕得要命,于是在寿州太守面前诬告何武,又说:“(他)不听从您的命令,擅自在外面杀人。”寿州太守严厉凶悍不容冒犯,如果听说谁有不利百姓的行为,即使是重要的属官,显赫的官员,都会羞辱、杀掉他们。
到这时听到何武的罪行,好像哺乳的母虎受到了侵犯,凶猛的蝮蛇遭到伤害,将对何武严加处置也就可想而知。于是下令精悍的士兵拿着太守的手令将何武戴上镣铐押到太守府。
何武知道道理可以申辩,无奈太守过于严厉凶悍,(申辩的话)自己一定会受到无妄的刑罚,于是快乐地等待死期到来。 到了太守府,太守愤怒地以何武所犯过错呵责他。
何武善于用讨好的话来对答,再加上他身体魁梧,擅长投石拔距等武艺。太守平时喜欢这类武艺,马上改变态度,释放了他,(只是)降低他的一级职务。
何武说:“我今天没有被处死,实在是太守的恩赐。(将来)请允许我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你。
”过了不久,寿州的一个属县名叫枞阳,(那里)盗寇到处起事,将要危及这个县城。何武向太守请战说:“这真是我效命的时刻。”
太守认为他是个壮士,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任命他为贰将,率领部分军队从小路进入枞阳。没有料到埋伏在树林中的盗寇发动袭击,士兵全部吓得逃走,(只有)何武一人战斗而死。
3.古文翻译!!!
这是典型的华丽辞藻文言文。。。一般官方类的文言文好翻译~象这种修辞华丽的并无翻译的意义。。。而且极不好翻译。
大概意思就是:王家的这哥们单名一个庆,字君膺,祖上是太原人。“驾鹄之灵郁,宏基于中壤;舞鸾之庆导,洪泒于重泉。自尔遐素联晖煞青腾彩,并详诸耳目,不可弹究。”这就是说这哥们功劳如何如何~从略。
王庆的老爸王满(唐朝时候还父还有爷爷的意思~这个没办法细说)是陪戎副尉(官职~似乎是武官)。“萧关失道将非西域之勤兰圾承风即是西园之□”完全不懂什么意思~可能是说他老爸被任命的地区。
这王庆天资聪慧~熟悉儒家的经典。“白彩生眸,青光照手,故得三春幽谷,时见契于莺鸣,四海名流乍腾仪于鸿渐”就是说这哥们的样子~和逐步混入了名人圈里。
“将仕郎非其好也,将谓舟人乐极希赏性于失公,不图车子财弹,忽游神于黑帝,粤以仪凤。”就是说这人当官后并不喜欢~还因为和群众阶级的人玩赏而失去官职,不贪图物质,游神于黑帝不懂。。。可能是说快死了~
遘疾就是偶遇疾病~没说是啥病~死在清化里。活了七十一岁~“元年岁次已卯八月已酉朔十二日庚申”就是第二年亦卯八月这时候,大儿子要去当监左校(这是通假字~就是校正的意思)署监,顺路在二儿子家做客。
“游道等□葬奉于北原礼也”应该是说也和二儿子一并在什么地方祭拜王庆。
“王子之□不鸣滕公之马,徒惊水滔滔兮;日夜度山苍苍兮,松于平□鸟之坟。何以识逸□之石?可题名其词曰:生死浮休皆有极,千龄万古将何陈,出郭门兮聊一视,白杨萧萧愁煞人。”
这段是诗~大意就是惋惜死者~并有死了的人没啥却留着那些活人犯愁~
只能这样翻译了~你这段落有很多“□”这些应该是拓碑文时因为碑文残破之类导致的~或许是古代的变体字~无法记录之类。。。能翻译到这份上已经是非专业人士差不多的水品了。。。这类玩意不好翻而且没意义。。。恐怕没人愿意详细的翻译出来。
4.何武字君公 译文
译文:何武,是寿州勇猛的战士。
曾经作步兵将领,他守卫的地区挨着霍岳(山名)。霍岳山上生长名贵的植物,他的步兵背着这种植物去贩卖的,经常侵犯百姓。
百姓不安宁,必然到将领那里告状。何武到了以后,责罚那些侵扰百姓的,全部抓捕并用刑具拷起来。
等到供状齐备,将要向寿州太守申请处死他们。侵扰百姓的步兵们怕被处死,于是向太守诬告何武。
并说:“何武不遵守守将的命令,擅自在外行使生杀大权。”太守严厉不可冒犯,如果听说有骚扰百姓的,就算是高官贵人,都要折辱并处死他。
这次听说了何武的罪行,就像在哺乳期母虎被触犯,愤怒的蟒蛇蝮受了伤,他的利害可想而知了。原文:何武者,寿之骁卒也。
故为步卒将,戍邻霍岳。岳生名,有负其贩者,多强暴民。
民不便,必诉於将。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
俟簿圆,将申寿守请杀之。强暴之党惧且死,乃诬诉武於寿守。
且曰:不顺守命,擅生杀於外。寿之守严悍不可犯,苟闻不便於民,虽剧寮贵吏,皆得辱杀之。
至是闻武罪,如乳虎遇触,怒蝮遭伤,其将害也可知。出处:出自南宋范晔的《后汉书·何武传》。
扩展资料:人物简介:何武(?—3年),字君公,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郫都区 北)人,西汉大臣。早年学习《易经》,与翟方进为友。
历任鄠县县令、谏大夫、扬州刺史、丞相司直、清河郡太守、兖州刺史、司隶校尉、京兆尹、楚国内史、廷尉。居摄三年(前8年),为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封泛乡侯。
汉哀帝之时,何武与师丹、孔光等拟定限田、限奴婢的方案,遭官僚贵族反对,未果。元寿元年(前2年)改任前将军。
元始三年(3年),王莽掌权时,吕宽、王宇事件,何武被王莽诬陷,自杀,谥号剌侯。其子何况袭封,王莽篡位时断绝。
何武作为贤人,他的人品学识,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广泛称赞,甚至把他作为学习的楷模。西汉景帝末年,文翁担任蜀郡郡守时创办了石室学校,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文翁石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省级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宋仁宗嘉桔二年(公元1057年),宋祁为益州牧,次年修建文翁祠堂,立像于祠,又画蜀先贤司马相如等九人像于东西壁以配祠,何武即九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武。
5.求 汉书·何武传 的原文及翻译,急
何武者,寿之骁卒也。
故为步卒将,戍邻霍岳。岳生名Η,有负其贩者,多强暴民。
民不便,必诉於将。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
俟簿圆,将申寿守请杀之。强暴之党惧且死,乃诬诉武於寿守。
且曰:「不顺守命,擅生杀於外。」寿之守严悍不可犯,苟闻不便於民,虽剧寮贵吏,皆得辱杀之。
至是闻武罪,如乳虎遇触,怒蝮遭伤,其将害也可知。乃命劲卒将命,[QXDI]武至府。
武已知理可申,不柰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至则守怒而责武以其过。
武善媚对,又肢体魁然,乃投石状枉之事。守雅爱是类,翻然释之,黜其职一级。
武曰:「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请得以命报。
」居未久,寿之指邑曰枞阳,野寇四起,其邑将危。武请於守曰:「此真某毕命之秋也。
」守壮之,复其故职,奉命为贰将,领偏师自间道入枞阳。不意伏盗发於丛翳间,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日休曰:武之受谤,不当其刑,况其死乎?如非武心者,纵免死,其心不能无愤也,况感分用命哉?呜呼!古之士事上遇谤,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必以愤报。破家亡国者,可胜道哉!春秋弑其君三十六,其中未必不由是而致者也。
武一卒也,独有是心。呜呼!今之士事上当职,苟遇谤遭辱无是心者,吾又不知武一卒翻译何武,是寿州勇猛的战士。
曾经作步兵将领,他守卫的地区挨着霍岳(山名)。霍岳山上生长名贵的Η(一种植物),他的步兵背着这种植物去贩卖的,经常侵犯百姓。
百姓不安宁,必然到将领那里告状。何武到了以后,责罚那些侵扰百姓的,全部抓捕并用刑具拷起来。
等到供状齐备,将要向寿州太守申请处死他们。侵扰百姓的步兵们怕被处死,于是向太守诬告何武。
并说:“何武不遵守守将的命令,擅自在外行使生杀大权。”太守严厉不可冒犯,如果听说有骚扰百姓的,就算是高官贵人,都要折辱并处死他。
这次听说了何武的罪行,就像在哺乳期母虎被触犯,愤怒的蟒蛇蝮受了伤,他的利害可想而知了。于是命令勇士,把何武抓到太守府里。
何武知道自己有理可以分辨,只是太守太严厉,必然会被施以酷刑,于是只好痛快的等死了。何武被抓来以后太守大怒并责骂何武的罪过。
何武善于讨好的回答诘问,又加上他身材魁梧,于是投石头诉说冤屈。太守很欣赏何武这种人,反而把他放了,降了他一级官职。
何武说:“我今天没有死,真是太守的恩赐。请允许我用性命报道您。”
没过多长时间,寿州的指邑(武将所管辖的地区叫做指邑)叫做枞阳,贼寇猖獗,枞阳有失手的危险。何武向太守请求说:“这正是我报效您的时候到了。”
太守认为他很豪迈,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命令他为副将,带领偏师(不是主力的部队)从小道进入枞阳。没想到贼寇埋伏在树丛里,他的士兵都害怕逃走,只有何武独自战斗而死。
皮日休(晚唐诗人)说:何武被诽谤,不应该受刑,更何况处死?如果不像何武那样的想法,就算免了死罪,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怨恨,何况还会感动效命吗?啊!古代的大臣侍奉皇帝遭到诽谤,被皇上折辱,如果皇上免除他的死罪,必然要以怨恨回报。因此而破家亡国的,说不完啊!春秋时期被谋杀的君主有三十六个,其中未必没有因为这类事情导致的。
何武只是一个战士,却有这种想法。啊!如今的臣子侍奉皇上担当官职,如果遭遇诽谤而被折辱却没有这种想法,我又觉得何武不单单是一个士兵了。
原文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宣帝时,天下和平,四夷宾服,神爵、五凤之间屡蒙瑞应。
而益州刺史王襄使辩士王褒颂汉德,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三篇。武年十四五,与成都杨覆众等共习歌之。
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士,召见武等于宣室。上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当之哉!"以褒为待诏,武等赐帛罢。
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与翟方进交志相友。
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鄠令,坐法免归。 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
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征对策,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
所举奏二千石长吏必先露章,服罪者为亏除,免之而已;不服,极法奏之,抵罪或至死。 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
及武为刺史,行部隶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
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
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
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
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