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韩文传(《明史·韩文传》译文)
1.《明史·韩文传》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出京担任湖广右参议。皇帝亲信的宦官监管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买了一万石米,用来准备赈济灾荒,借给百姓。九溪土人首领与邻境部落因为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示讲明道理,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因此恢复正常。第二年被征召任命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朴,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各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一百八十多万两银子,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库储备空虚,赏赐除京城附近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两,略加入一些皇宫府库及内务府的钱。并暂时借用有功勋的大臣和皇亲国戚封地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
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两三个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个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淘汰多余的人员。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给的土地,又想强夺任丘百姓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件事情停止下来。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朝中权贵和皇帝的宠臣,朝中权贵和皇帝的宠臣非常嫉恨他。而这时太子宫中原来的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追狗跑马、放鹰猎兔、沉醉歌舞、沉迷摔跤、拳斗一类游戏,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果真能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脸色说:“好!即使事情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于是韩文当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疏,奏章递进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憎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过了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子送进皇宫的府库,于是把这件事作为韩文的罪状上告。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又以遗失部籍档案作为罪名,让皇上下诏逮捕韩文入监狱。几个月后才释放,罚韩文拿出一千石米运送到大同。不久又两次罚米,韩文倾家荡产。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
2.课外文言文阅读申甫传 汪琬
1。
D2。B3。
A4。C5。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得分点:复、故、乞、师)(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
(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得分点:所以、关、盗、出入、非常)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其中,D项的“卒”应解释为“终究,最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可知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②属于兵源不佳,是客观原因;③写申甫传授的方法不适合,是主观原因;④写的是权贵之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⑤ 是写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不属于原因。
由以上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题中,“刘翁”和“故颍州大侠也”构成判断句,其主语和谓语间应断句。
“门下食客”和“数百人”构成主谓关系,它们之后都应断句。动词“好”的宾语“言兵”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在前,授予官职在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复”应译为“又”;“故”应译为“以前、原先”;“乞”是请求之意;“师”作“事”的状语,可译为“像对待来时一样”。第(2)句中的“所以”可译为“……的原因”;“关”即函谷关;“盗”即盗贼;“出入”是偏义复词,重在“入”;“非常”即意外事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行侠仗义,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
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
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
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收获。
他来到嵩山,又碰到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
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见许多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相信。
明愍帝即位,清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
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 ”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
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终究不能操练。 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
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 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
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
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
3.《明史·韩文传》译文
《明史·韩文传》译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
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
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
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
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
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 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
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
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
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
淳安公主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百姓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
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
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
于是偕同诸大臣直接上疏皇帝,奏疏呈进,皇帝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
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
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监狱。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
不久又再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
韩文于嘉靖五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明史·韩文传》原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
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
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
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
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
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扩展资料《明史》特点:本纪共二十四卷,就卷数而论,《明史》本纪所占不足全书十分之一,若以字数而论,则所占不及全书二十五分之一。由此可知本纪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的一个特点。
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以编年形式叙史的部分,《明史》显然是将本纪作为全史之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首列于全书之前,使人在读阅这部史书之时。首先了解到有明一代历史之概况,而不是使人在读阅本纪时便事无巨细尽览尽知。
这应该算是《明史》修纂整体设计上的独到之处。《明史》本纪的另一个特点,是尊重史实,不以明代官定史论为据。
如建文帝年号于成祖夺位后革除,其四年实录仅以元、二、三及洪武三十五年,附于《明太祖实录》之后。《明史》中则专立《恭闵帝纪》一卷,甚为得体。
再如英宗削景泰帝号,情形与建文事相似,《明史》中亦处理得当。清代史家钱大昕曾论称:“其例有创前史所未有者。
如《英宗实录》附景泰七年事,称郕戾王,而削其庙号,此当时史臣曲笔。今分英宗为前后两纪,而列景帝纪于中,斟酌最为尽善。”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明洪武中懿文太子朱标,因早逝而未及继位,建文元年(1399)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成祖夺位后,废其帝号。
4.文言文 《韩褒传》 翻译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人。韩褒从小有大志,喜好学习而不拘泥于章句之学。他的老师感到奇怪就问他,他回答说:“章节句读的学问,常常听取您的教导,至于研究比较道理的异同,请(允许)我依从我个人的喜好。”老师因此感到他奇特。到长大以后,广泛地涉猎经史,个性深沉,谋略远大。当时周文帝做刺史,一向听说韩褒的名声,以客礼相待。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各位将领派人迎请周文。周文拿(是)去(是)留的计策问韩褒,韩褒说:“这是上天赐给的,还能迟疑吗!”周文采纳了他的计策。大统初年,调任行台左丞。
出京外任为北雍州刺史。雍州北面环绕着山,常常有盗贼。韩褒暗地里查访.都是豪门大族所为,却假装不知道这件事(宾语前置)。对他们多加礼遇,对他们说:“我是读书人出身,怎么懂查究盗贼的事情?仰仗各位与我共同分担忧愁。”于是把那些是乡里祸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轻人(定语后置)都召集起来。让他们负责照管,划分地界,有盗掠的事情发生而不能抓获的,以故意放纵论处。于是那些被任命的人没有不惊惶恐惧的,都自首认罪说:“以前发生的偷盗劫掠的事情,都是我们做的。”所有同伙.都列出他们的姓名,有的逃亡隐藏起来的,也说出他们藏身的地方。韩褒于是把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收起来。在州门口出文告说:“自己知道自己做盗贼的人,可以赶快来自首,就免除他的罪。过了这个月不自首的,(一旦捉拿到了)要暴尸示众,没收财产,妻子儿女归官,用来赏给先前来自首的人。”十来天之间,所有盗贼都来自首了。韩褒取来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核对,完全没有差错,一并宽宥了他们的罪行,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盗贼不敢作乱。入京做给事黄门侍郎,调任侍中。
累官调任汾州刺史。在此之前,齐国军队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没有人能防御抵挡。韩褒到任以后,恰好敌寇来犯,于是不告知属县。百姓既然没有防备,因此多被抢掠。齐国人很高兴没被发觉,认为汾州先前没有集中军队,现在回去一定不会被追击,因此(防备)更加松懈,不筑营垒。韩褒已在此前率领精锐的部队,埋伏在北山中,分别占据险要的地方.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堵截。乘着他们的士兵懈怠,放出伏兵攻击他们,把他们的士兵都俘虏了。按照旧例.俘获活口的,一并送到京师,韩褒趁机上奏道:“所俘获的敌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为能,俘虏他们而羞辱他们,只是增加他们内心的愤怒罢了。请允许全部放还,用恩德回报仇怨。”皇上下诏书答应了。从此抢掠的事情很少发生。
韩褒先后为三代皇帝做事,以忠厚而知名。武帝非常敬重他,常常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每次入朝觐见,一定先下诏让他坐下。才开始谈论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