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张野的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张昷之传)
1.文言文翻译张昷之传
张昷之进士及第,补任乐清尉,润州观察推官,校勘馆阁书籍,升任集贤校理,通判常州,温州知州。
蘖齐举荐他有才能可以重用,提升为提点淮南路刑狱。
杨崇勋任亳州知州,依仗皇帝的恩宠不遵纪守法,诬告蒙城知县王申有罪,押送入狱。张昷之查知冤屈,释放王申,将奸吏若干人刺配远方。
调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夷人中有过错的,其酋长自己处置,多数都很残酷,张昷之请求一律用汉人的法律来治罪。权度支判官,任为京西转运使,加官直史馆,调往河北。沿边各州调士兵砍伐西山林木,士兵逃入契丹的每年有数百人,敌人既得到所开垦的土地,又得到逃走的士兵,所以对此事并不过问。
张昷之告诫属下不要深入到北部契丹的领土上砍伐,士兵不再敢逃走。回朝后,任盐铁副使,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保州、尘筮、安肃里从五代以来另外有兵一万人,号称绿边都巡检司,也叫策先锋,以知州、知军为使,设副使二人,将管辖的士兵分为三部分,以支持邻路。太祖曾使用这支军队取得遇战功,诏令每次出巡另外拨给钱粮以示优待。后来州将不再出任,以宦官担任副使,多次出巡,兵士另外得赏赐,军中认为不平均。通判保州石待举将此事对张昷之讲述,请求将三部分兵马轮番派出,每季由一部分出巡,另给钱粮,其余的暂时都不再另给,还请求派武将代替宦官。
当时杨怀敏刚到边境任职,对巡检司尤为不满。
云翼卒厌恶石待举,就杀害他叛乱。张昷之从魏骑马奔到城下,召集诸将部署攻城,派人去请杨怀敏说:“不马上来,就以军法处置。”到后,又带兵护卫自己,张昷之说:“各位将领刚来到,惟有你一人胆敢随身带着卫兵,想造反吗!”斥退卫兵。城门打开,田况暗中杀掉数百名降兵,张昷之事前知道。任户部副使,不久因受前面那件事的牵连而被去职,任虢州知州。
王则在贝州反叛,有人说张昷之在河北时抓到妖人李教不杀,让他逃掉,现在成为壬则的主谋,事情平定后,并没有发现所说的这个人。适逢冀州人段得政来到朝廷,自称“曾为使叔父屯田郎中段昙免受牵连而行贿”,还说“段昙曾以书信请托张盅之”,朝廷于是派御史查核,虽然没有发现所谓的信件,张昷之还是被削官三级,贬任监鄂州税。任送坠里知军,稍后升任刑部郎中,又任待制、湖州知州,调往扬州。以光禄卿退休,去世。
张昷之喜欢政务,任职之处都有好的声誉。退休后修建家庙,带领子弟每年按时祭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
1。
(3分)D2。(3分)C3。
(3分)A4。(6分)(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是”“以”“弛”各1分,句意1分,计4分)(2)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了。
(关键词:“老”“幼”“以及”,2分)1。试题分析:D项的“传”都作名词,传记。
A项,前“恶”作形容词,丑;后“恶”作动词,憎恶。B项,前“固”作形容词,长久,久远;后“固”是使动用法,使……坚固。
C项,前“善”相当于动宾短语,做好事;后“善”作形容词,好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项的“为”都作动词,做。A项的“之”,前者作代词,指代百姓;后者作动词,去,到。
B项的“而”,前者作连词,表修饰;后者作连词,表转折。D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用”;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个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以确定正误。
题中,A项错误在于,“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指代上文的“有乱之萌,无乱之形”这种情况;“以”作介词,相当于“因为”;“弛”即松弛,在这里是“放松警惕”之意。第(2)句中的“老”,第一个作动词,尊重之意,第二个作名词,老人之意;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之意,第二个“幼”作名词,小孩之意;“以及”是两个词,“以”作介词,相当于“把(这种尊重或爱)”,“及”作动词,施加、推广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的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
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约束他们,用法律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我用对待齐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忆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
3.《张五不复猎》翻译
《张五不复猎》翻译:
休宁县有一个村民叫做张五,依靠着打猎生活。张五曾追赶一只母鹿。这只母鹿带着两只小鹿走,不能迅速的逃跑,将要被张五追赶上的时候。母鹿知道自己不可能幸免于难,回头看见旁边一个土堆,于是带着小鹿到了土堆旁边,用土覆盖在小鹿的身上,而自己却投向了张五的网中。
正赶上张五的母亲出门,远远地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她就跑到放网的地方,把看到的详细情况都告诉儿子。她割破了猎网放出了母鹿,连同那两只小鹿也给放了。
张五的母亲说:“人类有着母子之情,牲畜也有。我不忍心看到母鹿被杀死后两只小鹿变成孤儿,所以就割破了猎网放了鹿。”张五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心中很感动。因此烧毁了猎网,永远不再打猎。
原文: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
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仔。”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扩展资料:
《张五不复猎》为《文言文启蒙读本》中的一篇文言文,由现代编者杨振中编写。《张五不复猎》是依照《虞初新志》中的故事所改写的。
作品简介:
《文言文启蒙读本》选文题材丰富多样:成语典故、历史故事、人物小传、风土人情等,凡所可录,无不录之。书中所用实词、虚词都是最常用的,所及语法特点、句式特点,也都中规中矩。
作者简介:
杨振中,上海市人,原籍江苏无锡。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代表作有《中学文言文助读》、《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文言文启蒙读本》等。
4.文言文翻译~急
(明)归有光<;张自新传>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1]。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2]。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3],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4],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5],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6],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7],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8],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9],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10],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11],搒掠无完肤[1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13]?”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14],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15],眇然不为意[16]。吴中子弟多轻儇[17],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18]。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19],学官索贽金甚急[20],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21],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22],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23]: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24],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
注释:
[1]苏州昆山:今江苏昆山市,明时属苏州府。[2]绝出:非常突出。[3]屹屹:耸立的样子。这里指呆呆地站立着。[4]方简:方正诚实。[5]灯檠(qíng):灯架。[6]髫龀(tiáo chèn):指童年时代。髫,古代小孩下垂的头发。龀,小孩子换牙齿。[7]青紫:代指大官。汉代规定:丞相、太尉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缓。后因称贵官之服为“青紫”。[8]且死:将死。[9]啸歌古人:吟咏古人的诗文。[10]里长:谓一里之长。《大明律附例》四:“凡各处人民,每一百户内议设里长一名,甲首一十名,轮年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11]催科:催租税。科,法令条律。因租税有法令科条,故名。[12]搒掠:拷打。[13]而:同“尔”,你。[14]弱冠:古代称二十岁为“弱冠”。《札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15]豪势:指权豪势要的人。[16]眇然:蔑视。[17]轻儇(xuān):轻薄浮滑。[18]省:理会。[19]学官弟子员:即生员,也就是秀才。[20]贽金:指入学的见面礼金。[21]忽忽:恍忽,失意的样子。[22]吴纯甫:吴中英,字纯甫,昆山人,博学多才,但屡试不第,终生未仕。[23]归子:作者自称。[24]俦人:同辈之人。
本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张自新为作者友人,一位不得志的穷苦读书人。他不仅悟性极高,而且极为勤学。他不以家贫为累,且耕且读,而且敢于眇视纨绔子弟。他敢爱敢恨,爱其母,又甘愿代兄受杖;他敢恨,不容同舍生偷懒,也敢于“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他极自信,相信“宰天下竟何如?”就是这样一位极有个性的人物,竟因交不出“贽金”,数被笞辱,忽忽不乐而死。传记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归有光好《史记》,尝恨自己为文不能像《史记》。但这篇传记,就有《史记》的气势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