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文言文全文翻译(三十六计有哪些,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1.三十六计有哪些,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三十六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2.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隔岸观火的意思是:站在对岸看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
【出自】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造句】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隔岸观火,应当伸出援助之手。【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冷眼旁观、见死不救、置身事外。【反义词】见义勇为、身临其境、将心比心。
扩展资料隔岸观火的成语故事: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
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
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
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范雎立即面奏秦王。
“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
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
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
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
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
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
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参考资料:隔岸观火-百度百科。
3.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袁绍在仓亭被曹操大败后。
去冀州养病,因为心情抑郁,终于得病身亡。 临死前,他立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委任为大司马将军。
曹操这时斗志昂扬。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袁氏兄弟,意图一举平定河北。
曹军势如破竹地攻克黎阳,很快便兵临冀州城下。袁尚、袁谭、袁熙、高于等带领四路人马合力坚守,曹军攻打多次不能奏效。
这时,曹操心中不快,谋士郭嘉说:“袁绍废除长子继承权,立小儿子 为头儿,兄弟及各死党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急攻,他们会团 结相救;我们缓攻,他们就会相互火并。还不如撤回军队到南面去进攻荆州 刘表,等候他们袁氏兄弟之间的内江。
他们内部发生事变,我们再一举而攻 之,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平定河北。这个办法叫做‘隔岸观火’。”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留下贾诩守卫黎阳,曹洪守卫官渡,自率主 力南征刘表去了。 果然,曹操撤军不久。
长子袁谭不服死去父亲袁绍的安排,同袁尚为争 夺继承人位置动起刀枪,互相残杀。袁谭打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
曹操再次出兵北进,杀死袁谭,打败袁熙、袁尚,很快占领河北。 袁熙、袁尚被打败,又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
夏侯敦等人对曹操劝道:“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臣服。今两袁前去,如虎添翼,是个后患。
不如乘胜追击,占领辽东。” 曹操笑道:“不必麻烦诸位将军了。
几天后,公孙康自会送来两袁的头 颅。”诸将都不相信。
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献来了两袁的头颅。众人大惊,佩服曹操料事如神。
曹操却说,“果然不出郭嘉所料!” 原来,郭嘉前不久病死,死前曾写了封密信交给曹操,信中说:“两袁 投奔公孙康,您切不要去进攻。因为公孙康一直忌怕袁家吞并辽东,二袁去 投奔,他是心有疑虑的。
如果丞相去进攻,公孙康就会借助二袁之力拼力抵 抗,急切间攻不下来。如果暂时缓兵不动,公孙康与二袁必相火并,您就可 以一举平定了。”
大家见了郭嘉的亲笔信后,纷纷惊赞道:“这是又一次‘隔岸观火’! 郭嘉真是天下奇才,可惜死得太早了。”曹操听了伤感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