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文言文一词多义(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高一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高一文言文一词多义汇总课件,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2.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个常见的一词多义!

    这个太多,也用不着。

    多积累就可以了,文言文通常考查120实词: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

    文言文,高一,一词

    3.高中必修1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解释规律

    故,原因。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故,旧的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故,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国有故。

    --《周礼·天官·宫正》 故,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故,死亡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故,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故,故意,存心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故,仍,还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高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百: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猿则百叫无绝(喻很多) 言:闲静少言(动词,说话)黔娄之妻有言(名词,说过的话) 食: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饲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策,驱使)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与朱元思书(信件) 至:礼愈至(全,周到)至舍(到达),四支僵劲不能动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恐怕,担心)无冻馁之患矣(后果,忧虑,疾病) 道:益慕圣贤之道(处事方法,学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质:援疑质理(质疑,询问)非天质之卑(资质) 直:直视无碍(长时间,一直)争高直指(不弯曲)。

    5.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数:1.数目,数量。 2.几,几个. 3.规律,必然性. 4.天命,命运. 5.技艺,方术. 6.同"促". 密,与"疏"相对. 7.计算 8.屡次

    易:1.换. 2.改变. 3.容易. 4.轻视. 5.书名,<;易经>;的简称. 6.治,整治. 7.通"埸",边界.

    引:1.拉开弓. 2.引导,率领. 3.避开,退却. 4.取过来. 5.乐府诗体的一种.

    退:1.向后走,退却. 2.辞去官职. 3.减退,衰退. 4.谦让

    PS:要例句,请加分。。谢谢。

    6.高一文言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有哪些

    中学文言文通假字集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

    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

    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

    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

    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

    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

    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

    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

    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

    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

    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

    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

    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

    7.高一文言文一词多意,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示例:①项王军壁垓下:驻扎(名词+名词)②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名词+代词)③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名词+而+动词)④项王乃引兵而东:东进(动词+而+名词)⑤亦足王也:称王(副词+名词)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能愿动词+名词)⑦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所+名词)⑧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做官(名词+介词结构)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注意其语境特征。

    ①(匈奴)乃徙(苏)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生小羊)②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雨灌溉)③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架梯子)④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称霸)⑤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征收赋税)⑥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搭台阶)⑦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表现、显露)⑧涕出而女于吴(嫁女)⑨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⑩径匈奴,匈奴得之⑾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2)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后面是动词,而两者间又不是主谓关系)1.示例: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间(表时间)②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表方位)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在朝堂上(表处所)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工具)⑤至于颠覆,理故宜然:按道理(表依据)⑥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表状况)⑦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表态度)⑧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表比喻)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注意其语境特征。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西望武昌诸山(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④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⑤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⑧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和为动用法)1.示例:(1)动词用作名词①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伏兵。

    (《左传·曹刿论战》)●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措施、制度(《后汉书》)②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动词前有“之”或“其”●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搜捕行动。

    (《五人墓碑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差失、错误(《学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景物(《游褒禅山记》)③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动词前有数词●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差失、偏颇之处(《学记》)(2)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怎么样)●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为(游侠)作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注意其语境特征。●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廉颇蔺相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君子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形容词的活用1.示例:(1)形容词作名词①形容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义不杀少而杀众:少的人、多的人。

    (《墨子·公输》)●以直养而无害:正义。(《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人之所欲:财富、富裕的生活。

    (《孟子·万章上》)②形容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前有“之”或“其”●锄其直,遏其生气:直的枝条(斫其正、删其密)●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长处、优点,短处、缺点。(《芙蕖》)●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德、才能。

    (《师说》)③形容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前有数词●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滕王阁序》)(2)形容词作动词(后有名词,且形容词不是名词的定语)●(项伯)素善留侯张良:结交,交好。

    (《史记·项羽本纪》)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注意其语境特征。●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 )●君子尊贤而容众(《论语·子张》)(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4.使动用法①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让……当王,拥护……为王●先破秦入关者,王之(《鸿门宴》):使……成为王,拥护……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使……长出肉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使……投降,逼他投降●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路充国等(《苏武传》):让……回去,放还●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记》):使……倒下,打倒●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使。

    高一文言文一词多义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