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语序倒置的句子(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

    1.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

    在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谓语前置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②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文言文问题关于倒装句式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

    语序,倒置,文言文,句子

    3.古代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介宾短语,什么是宾语,什么是定语

    如:我坐在床上看着漫画书.

    这里,我 是主语

    坐在床上 是状语

    在床上 是介宾短语

    看着 是谓语

    漫画 是定语

    书 是宾语

    介宾短语后置,是将本应放在前面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后面,如:囤兵三万于关外.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在关处囤兵三万,这里将其后置.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硕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就是“不欺余”。《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定语后置,定语应该在中心语(被修饰词)之前,后置原因和宾语前置差不多.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

    参考资料:?fr=qrl3

    4.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有哪些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 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

    5.古文中倒装句的类型有哪些

    1、主谓倒装

    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也叫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扩展资料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和谓语倒置,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倒装句主要是为了能够强调某一事物。

    1、主谓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正常的、一般的语序。有时也会颠倒过来,谓语前置,这是最常见的变式句,这种现象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谓语和主语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构成:“谓——主”格。

    2、定语状语后置

    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这是正常的、一般的语序。有时也会放到中心语之后。后置的定语、状语限于一些“的”字短语、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构成:“中心语——定/状语”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倒装句

    6.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我一共发了两个 这是第一个 、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者,……也”。

    例:李将军广者者,陇西成纪人也。(5)“……,……者也”。

    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6)“……,……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7)“……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无标志词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此)忠之属也。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便要(渔人)还家。(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急湍甚(于)箭。(5)省略量词: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三、倒装句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吾谁与归?3.定语后置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于长勺 告之于帝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管夷吾举于士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3)“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二个 一、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方式。1、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者,……也”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3)“……,……也”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5)“……者也”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用动词“为”表示。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3、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示。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4、用判断词“是”表示。此种表示形式出现较晚。

    例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二、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如下几种表示方式。1、用“于”表示:“……于……”。

    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为”表示:“为……”“为……所……”“为所……”。

    如:例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

    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用“被”表示:“被……”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余羁縻不得还。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

    有四种情况。(1) 承前省。

    (2) 蒙后省。(3) 自称时省。

    (4) 对话中省。2、省略谓语动词。

    3、省略宾语。(1) 省略动词的宾语。

    (2) 省略介词的宾语。4、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或“以”。四、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四种:1、宾语前置。

    有六种情况。(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3) 用“之”“是”将宾语前置。

    (4) 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5)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6)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2、定语后置。

    有以下三种情况。(1) 用“之……者”或“者”表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2)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 数量词作定语常常后置。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3、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

    (1)“于”(乎)宾短语常常后置。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以”宾短语也有时后置。

    例如:皆不可拘以时。

    7.文言文中的语序颠倒是什么现象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介宾短语,什么是宾语,什么是定语

    如:我坐在床上看着漫画书.

    这里,我 是主语

    坐在床上 是状语

    在床上 是介宾短语

    看着 是谓语

    漫画 是定语

    书 是宾语

    介宾短语后置,是将本应放在前面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后面,如:囤兵三万于关外.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在关处囤兵三万,这里将其后置.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硕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就是“不欺余”。《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定语后置,定语应该在中心语(被修饰词)之前,后置原因和宾语前置差不多.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

    文言文语序倒置的句子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