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郭宗皋文言文答案(郭宗皋,字君弼文言文)
1.郭宗皋,字君弼文言文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进士。选庶吉士。寻诏与选者皆改除,得刑部主事。擢御史。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未几,哀冲太子薨,大同兵乱。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历按苏、松、顺天。行部乘马,不御肩舆。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寻出为雁门兵备副使,转陕西参政,迁大理少卿。
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朱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令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起故官,巡抚大同,与宣府巡抚李仁易镇。
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翟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逮宗皋及翟,各杖一百,翟遂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2.郭宗皋,字君弼文言文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
嘉靖八年进士。选庶吉士。
寻诏与选者皆改除,得刑部主事。擢御史。
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未几,哀冲太子薨,大同兵乱。
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
历按苏、松、顺天。行部乘马,不御肩舆。
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寻出为雁门兵备副使,转陕西参政,迁大理少卿。
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朱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
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
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令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
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
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
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
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
起故官,巡抚大同,与宣府巡抚李仁易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翟坐夺俸。
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逮宗皋及翟,各杖一百,翟遂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
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
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3.《明史》列传第二十四回翻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东城区5月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①,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齐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②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未。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太祖:朱元璋。发罚篡核诂姑磋太单咖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②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东城区5月题)
A.抚形胜以临四方 抚:据有
B.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
C.视诸儒最旧 视:看待
D.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答案:C
答题分析:视:比。注意陈述对象。再注意下文的最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东城区5月题)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资深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
C.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
D.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
答案:A
答题分析:耆儒:年老的学者。耆番,年老。儒,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东城区5月题)
A.御制门帖子赐之 (代陶安)
B.时人荣之 (代皇帝赐门帖子)
C.闻之道路 (代陶安的“隐过”)
D.帝大怒,立黜之 (代陶安)
答案:D
答题分析:代言陶安隐过的御史。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参考资料:blog.cersp.com/65788/477611.aspx
4.文言文《明史.列传第九十一》第二段的翻译 解析 知识点
《明史.列传第九十一》
第二段原文:
迁湖广佥事,归宗藩侵地于民。施州夷民相仇杀者,有司以叛告。岳擒治其魁,余悉纵遣。荆、岳饥,劝富民出粟,驰河泊禁。属县输粮远卫,率二石致一石。岳以其直给卫,而留粟备振,民乃获济。
译文:
郑岳迁任湖广佥事官职,归还严宗藩侵占的民地。施州有少数民族相互仇杀,有司上告他们反叛。郑岳抓捕处治了他们的头目,把其余人都释放遣走。荆、岳两地发生饥荒,郑岳劝富民捐出粮食,放松河泊禁令。属县向远方卫所运输粮食,(消耗很大)二石粮食才能运到一石。郑岳把一石的钱直接给卫所,而留粮以备救济,百姓于是获得救济。
5.哪位有《明史•列传176》下面文段的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县人。
十多岁时即摹放扬雄的《解嘲》,作《释毁》一文,长大以后,拜同乡季本为师。在做秀才时,即很有名气。
总督胡宗宪聘请他为幕僚,他和歙县人余寅,鄞县人沈明臣共同掌管文书。胡宗宪得到一头白鹿,将要献给朝廷,让徐渭起草进献表文,胡宗宪将他作的表文和其他幕僚所作的表文一起寄给和胡宗宪关系很好的一位学士,请他选择其中最好的一篇进呈。
这位学士选中了徐渭的表文进上,明世宗看了以后很满意,于是更加宠信胡宗宪,胡宗宪因此也更加敬重徐渭。胡宗宪曾在烂柯山宴请部下的将领,酒席进入高潮,乐队奏起乐曲沈明臣当场作了《铙歌》十首,其中有两句说:“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胡宗宪听罢,站起来走到沈明臣身业,将着他的胡子说:“沈先生真有你的,诗句这样雄壮痛快!”当场命令将此《铙歌》刻碑上石,胡宗宪对沈明臣和徐渭一样爱重。总督官高位显,威风凛凛,气氛严肃,将吏在胡宗宪面前,不敢抬头正眼相看,徐渭却以平民的装束,和胡宗宪彼此彬彬有礼,纵情畅谈。
总督府如有紧急事情要徐渭办理,即使在深夜里也会大开府门,等待徐渭。有时因徐渭喝醉酒,不能前来,胡宗宪还去看望他。
余寅、沈明臣二人也自自视甚高,以耿直受到礼遇。
6.明史列传第九十八答案
【明史列传第九十八邹应龙传】 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官行人,被提升为御史。
严嵩专权已久,廷臣攻击他的都遭得祸害,相互告诫不敢言说严嵩。但邹应龙知道皇帝眷爱他已经潜移,他的儿子严世蕃更加贪纵,可以攻击进而除去他,于是上疏说: “工部侍郎严世蕃凭藉其父之权,专利无厌。
私人擅自颁给爵赏,广泛收纳贿赂。致使选举之法败坏,卖官公行。
奸邪小人竞相趋至,严世蕃要价越来越高。刑部主事项治元用一万三千金买通转到吏部,举人潘鸿业用二千二百金买得知州。
司属郡吏贿赂以千万金计,那么大至公卿与各方面重官,贿赂费用就更不知有多少。 “严世蕃平时纳赃受贿,为他当中间人的不下百十多人,而他的儿子锦衣严鹄、中书严鸿、家人严年、幕客中书严龙文为最突出。
严年尤其狡黠,士大夫中无耻的人甚至呼严年为鹤山先生。遇到严嵩过生日,严年总是献万金来为严嵩祝寿。
家奴获富奢侈达到这种地步,那么主人当如何呢? “严嵩父子的原籍袁州,而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大约不下数十所,让豪仆严冬主持这件事。他们抑勒侵夺,百姓对他们怨恨入骨。
他们在外地牟求利益是这样,那么在乡里又如何呢? “尤其突出的是,严世蕃的母亲死去时,陛下因为严嵩年事已高,特留侍养,令严鹄扶棺材回到南方。严世蕃于是集聚狎客,拥艳姬,恒舞酣歌,人伦灭绝。
至于严鹄的无知,则以他的祖母死丧为奇货。所到达的驿站都骚动,严鹄要索百端。
诸司承奉他,郡邑为之一空。 “现在天下水旱灾害仍然频频出现,南北战事时起。
但严世蕃父子还日事克扣,内外百司莫不竭尽民脂民膏,填塞他们欲壑。百姓怎么能够不贫穷,国家怎么能够不衰败,天灾人祸怎么能够不迭至呢?臣请求斩严世蕃的首级于市,作为人臣凶横不忠的警戒。
如果臣有一言失实,甘愿遭受杀戮。严嵩溺爱恶子,召赂市权,也应当亟放他回归故里,以清政本。”
皇帝很了解严世蕃居丧期间淫纵放肆的行为,心里厌恶他。正好方士蓝道行因扶乩获得皇上的宠幸,皇帝密问他辅臣贤不贤。
蓝道行假作乩语,具说严嵩父子弄权的情状,皇帝因此疏远严嵩而任用徐阶。等到邹应龙的奏章呈入,皇帝于是勒令严嵩辞职,将严世蕃等人下诏狱,提升邹应龙为通政司参议。
但是皇帝虽然罢去严嵩,仍念他赞修玄功,心中还忽忽不乐,手札晓谕徐阶说:“严嵩已退,他的儿子也已经伏罪,敢再说的人,当与邹应龙一并斩首。”邹应龙深感自危,不敢上任,依靠徐阶调和护持始任职。
御史张木贾巡盐河东,不知道皇帝的意旨,上疏说:“陛下已经显升邹应龙,但王宗茂、赵锦等人是首先揭发大奸的人没有被召封,是首发者不赏。”皇帝大怒,立即逮捕他到京城,杖打六十,贬斥为民。
直到后来,严世蕃被诛,邹应龙才感到自安。 隆庆年初期,邹应龙以副都御史的身份总理江西、江南盐屯。
迁工部右侍郎。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朝弼骄横恣肆,廷议派遣有威望的大臣镇住他,于是改任邹应龙为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云南。
邹应龙到达后揭发沐朝弼的罪状,沐朝弼终被逮捕。万历改年号,铁索箐贼叛乱,邹应龙将他讨平。
之后,番人木母犭发造反,邹应龙合土汉之兵进军讨伐,斩歼俘获敌人各一千多人。 邹应龙有才气,起初以弹劾严嵩得名,骤然达到通官显贵。
等到任太常时,省察北郊牲祭,东厂太监冯保传呼而至,有专人将其引入,邹应龙看见冯保正面燃香,俨然像天子一样。邹应龙大为惊骇,弹劾冯保僭越放肆,冯保非常怀恨他。
到这时,京察自己述职,冯保为了报复,令邹应龙辞职。临安土官普崇明、普崇新兄弟构争。
普崇明引借广南侬兵作为援助,普崇新则召交州兵。之后,交州兵退去,而侬兵还留在当地,邹应龙命令部将杨守廉前往剿歼。
杨守廉抢掠村落,杀人。被侬贼所乘,再次打败官军,人们将罪归咎到邹应龙身上。
邹应龙听说自己已被罢官,不等代替的人到达就径直回家乡。代替他的人王凝想自以为功,力排邹应龙。
给事中裴应章于是弹劾邹应龙误事。巡按御史郭廷梧向来不喜欢邹应龙,调查结果如王凝所说的一样。
邹应龙于是被削去官籍,死在家中。 十六年(1588),陕西巡抚王璇说邹应龙死后,遗田不到数亩,遗址不过数楹,恤典未能泽及,为朝野所遗憾。
皇帝下令恢复邹应龙官,对他予以祭葬。
7.明史列传第一一五翻译
宋仪望,字望之,吉安永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吴县知县。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禁火葬,创子游祠,建书 院,惠绩甚著。征授御史。劾大将军仇鸾挟寇自重,疏留中。已,陈时务十二策。巡盐河东,请开桑乾河通宣、大饷道,言:“河发源金龙池,下瓮城驿古定桥,会 众水,东流千余里,入卢沟桥。其间惟大同卜村有丛石,宣府黑龙湾石崖稍险,然不逾五十里,水浅者犹二三尺,疏凿甚易。曩大同巡抚侯钺尝乘小艇赴怀来,历卜 村、黑龙湾,安行无虞。又自怀来溯流,载米三十石达之古定河,足利漕可徵。”时方行穵运〔注〕,率三十石致一石。仪望疏至,下廷议。兵部尚书聂豹言:“河 成便漕,兼制敌骑。”工部尚书欧阳必进言:“道远役重。”遂报罢。
仪望寻省母归。还朝,发胡宗宪、阮鹗奸贪状,鹗被逮。二人皆严嵩私人,嵩由是不悦。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贾人金,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 可。工竣,叙劳,擢大理右寺丞。世蕃以为德,仪望请急归,无所谢,世蕃益怒。会灾异考察京官,必进迁吏部,遂坐以浮躁,贬夷陵判官。嵩败,擢霸州兵备佥 事。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进大名兵备副使,改福建。与总兵官戚继光合兵破倭,因列海防善后事。诏从其请。隆庆二年,吏部尚书杨博欲黜仪望,考功郎刘一儒 持之,乃镌二秩,补四川佥事。四迁大理少卿。
万历二年,张居正当国,雅知仪望才,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奏减属郡灾赋。海警稍定,将吏讳言兵,仪望与副使王叔果修战备。倭果至,御之黑水 洋,斩获多,进右副都御史。先有诏雪建文诸臣,仪望创表忠祠祀之南京。宋忠臣杨邦乂,仪望乡人也,葬江宁,岁久渐湮,仪望为封其墓,载其祠祀典。故太常卿 袁洪愈、祭酒姜宝皆不为居正所喜,仪望荐之朝,渐失居正意。四年,稍迁南京大理卿。逾年改北,被劾罢归。
仪望少师聂豹,私淑王守仁,又从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游。守仁从祀,仪望有力焉。家居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一五》)
【注】穵(yà)运:明代差派平民为官府运输粮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三十石致一石 率:大抵。
B.发胡宗宪、阮鹗奸贪状 发:发现。
C.仪望执不可 执:坚持。
D.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 城:筑城。
答案:B(发:揭露。)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列海防善后事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B.乃镌二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载其祠祀典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仪望有力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C(分别为:代词,他的;代词,那。A均为连词,因而。B均为连词,于是。D均为兼词,于之)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4分)
译文:百姓输运白粮给京城,却往往因此家道破败,宋仪望下令各区分别拿出公田,计算劳役分给公田来供养他们(那些输运白粮的百姓)。(译出大意1分。“输”、“各出公田”、“赡”译正确一处,1分)
(2)会灾异考察京官,必进迁吏部,遂坐以浮躁,贬夷陵判官。(4分)
译文:适逢发生灾害和反常的自然现象而考察在京城任职的官员,欧阳必进调任吏部,于是用轻率急躁的罪名加给(宋仪望),贬谪(宋仪望)为夷陵判官。(译出大意1分。“会”、“坐以浮躁”、成分省略译正确一处,1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宋仪望是怎样为官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体恤民情,注意教化;不畏权贵,坚守正义;积极建言,富有远见;造福地方,未雨绸缪;不阿谀奉迎,荐贤举能。(一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