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全国卷2文言文(历年语文高考全国卷2的文言文翻译题)

    1.历年语文高考全国卷2的文言文翻译题

    1994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

    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

    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

    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注〕①白粲:白米。 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

    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12.下列两句中红字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2分) ①扬州辟从事史。

    ②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A.①设立pì②给以gěi B.①设立pì②使……丰足jǐ C.①征召bì②使……丰足jǐ D.①征召bì②给以gěi13.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买入、卖出 D.卖出、买入1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红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不同 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也相同 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相同 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也不同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15.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2分) A.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B.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C.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D.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16.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3分) A.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B.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C.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D.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17.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扶侍私庭;②顿绝方苏 A.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B.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C.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D.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3分) ①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②何心独飨白粲。 ③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④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 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⑥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19.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

    12.(2分)C 13.(2分)D 14.(2分)C 15.(2分)B 16.(3分)D 17.(3分)A18.(3分)C 19.(3分)D1995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

    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 床,于障后察之。

    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 食。

    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

    吾为汝家妇,获奉酒扫。 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位至方伯,岂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 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 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xǐ,麻)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

    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12.对下列四句中加黑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若行事不允,或妄怒。

    允:公平。 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恪:谨慎而恭敬。 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D.岂汝身致之邪? 致:导致。1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2017年全国卷2文言文挖空,2017年全国卷2文言文翻译,2017年全国卷三文言文详解

    2.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哪些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一、古诗词部分:1. 氓(2)《诗经》2. 短歌行(2)曹操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4. 蜀道难(3)李白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7. 登高(3)杜甫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二、文言文部分: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4.赤壁赋(全文,2)苏轼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6.劝学(全文,3)《荀子》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9.陈情表(全文,5)李密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括号内的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文言文,全国卷

    3.翻译文言文

    1范乔的乡亲在腊月偷偷去砍他的树,(人有高者恐怕是人有告者之误),有人告诉他,范乔看上去(阳与阴相对,阴是私下的意思,阳是公开的意思)就像没有听到一样。那些乡亲惭愧地走了。范乔告诉他们说,你们节日里来砍柴,是为了取悦父母。何必惭愧呢?范乔了解世情,循循善诱,就像这件事所表现的一样。

    2去访问他,在涂这个地方遇见了。

    3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人会给你多余的时间(岁,年。我与就是与我,“给我”的意思)

    4他好的地方,我就实行,不好的地方,我就责令他改正。这才是我所谓的老师。(没有上下文,不好翻译,大概是这个意思)像这样怎么会损坏他的名誉呢?(毁有说人坏话的意思)我只听说过待人忠厚来防止怨恨,没有听说作威作福来压制怨恨的。

    5计算围棋的目数是小的算计。

    6只听奕秋的话,是他的脑力比不上奕秋吗?不是的。

    7我的祖先孔子与你的祖先老子有师徒之礼,所以我和你就是世交了。(伯阳为什么指老子,我也不清楚,但这句话我听说过,好像是孔融小时候说的。)

    8随后太中大夫陈韪到了,人们把那个聪明小孩的话告诉他,太中大夫陈韪说:小时聪明,长大了也不见得有什么出息。

    9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出去汲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传说道:有个姓丁的,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来!!全国人都在议论,连宋的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说:是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多了一口人啊!

    4.高考全国卷2语文必背古文

    1. 《论语》十则

    2. 《鱼我所欲也》-孟子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 《曹刿论战》-《左转》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 《出师表》-诸葛亮

    7. 《桃花源记》-陶渊明

    8. 《三峡》-郦道元

    9. 《马说》-韩愈

    10. 《陋室铭》-刘禹锡

    11. 《小石潭记》-柳宗元

    12. 《岳阳楼记》-范仲淹

    13. 《醉翁亭记》-欧阳修

    14. 《爱莲说》-周敦颐

    1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 《关雎》-《诗经》

    18. 《蒹葭》-《诗经》

    19. 《观沧海》-曹操

    20. 《饮酒》-陶渊明

    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 《次北固山下》-王湾

    23. 《使至塞上》-王维

    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 《行路难》-李白

    26. 《望岳》-杜甫

    27. 《春望》-杜甫

    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 《观刈麦》-白居易

    5.首次曝光,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哪些变化

    和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既遵循了稳定性和承继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1)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在这两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层级。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客观题,一道主观题。

    (2)增加了对古文化知识的考查;

    (3)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栏目中,增加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内容。

    (4)加强了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

    (5)诗歌阅读改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

    (1)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三套卷的设题都中规中矩,难度适中。其中有数个选项在文中已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文字,但含意又不脱离文章。

    (2)文言文的考查沿袭15年的考点。

    (3)古代诗歌阅读将诗歌的写什么与怎么写合在一起考查,思想感情是必考考点,答案精炼,配分科学、规范。

    (4)名句名篇默写。三套卷题型均为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句子,注重考查经典篇目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或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

    (5)文学类文本阅读。甲卷为外国小说,乙、丙卷均为中国小说。材料长度均为1400字左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构思技巧。新的变化在于探究题回归。

    (6)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套卷均为现代人物传记阅读。

    (7)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表达准确的考查,如试卷中的第15题与第17题。第15题是虚词填空;第17题选用思维流程图。

    (8)写作。2016年作文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缺失,紧扣时代热点,聚焦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扩展阅读,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的考试目的。乙卷一改以往的文字材料形式,以漫画作文出现。

    2017全国卷2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