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常见语文文言文(初中语文文言文)

    1.初中语文文言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郦道元《三峡》原文: 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 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簟,或方如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此之诸岭,尚为竦桀。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

    神孟涂所处。《山海经》云:“夏后启之臣孟涂。

    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

    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

    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焉。其首尾间,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5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fa,二声)我,公将战.曹刿( guì )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yan,一声)?”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u,二声)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初中常见语文文言文160词,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初中一年级语文文言文

    2.初中语文常用文言字词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

    文言文,语文,初中,常见

    3.初中语文文言文全解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文件大,留下邮箱吧

    4.初中语文必背古文篇目有哪些

    孔子语录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桃花源记

    三峡

    杂说(四)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关雎

    蒹葭

    观沧海

    饮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行路难

    望岳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观刈麦

    钱塘湖春行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泊秦淮

    夜雨寄北

    无题

    相见欢

    渔家傲

    浣溪沙

    登飞来峰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

    游山西村

    破阵子

    过零丁洋

    天净沙,秋思

    山坡羊,潼关怀古

    已亥杂诗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必背的古文篇目,希望能帮到你,祝学习愉快!

    5.初中文言文常见字

    无定代词:

    “或”“有”和“莫”“无”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中没有这一类代词.

    “或”和“有”字是肯定性无定代词,在句子中,一般只允许充当主语,一般指人,有时候也指代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我们要根据它们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作不同的翻译。例如:

    或劳心,或劳力。(《孟子 ·许行》)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 陈涉起义》)

    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左传· 襄公十五年》)

    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左传 ·哀公七年》)

    “或”“有”字还常常前后呼应,表示列举得不同的情况。这时“或”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例如: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 ·梁惠王上》)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 ·许行》)

    这种用法得“或”字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理解成“或者”,这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莫”“无”字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在句子中,一般也只充当主语,可以用来指代人,也可以用来指代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者不指出范围。我们也要根据它们所指代的对象的不同,作不同的翻译。例如:

    群臣莫对。(《战国策 ·楚策》)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 ·公输》)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 历山之农者侵畔》)

    前三例是一定范围的否定。“群臣”“宋”“天下之水”是“莫”所否定的范围。后一例没有指出范围,是最广泛的否定。

    “莫”字在先秦作品中,大致都可以理解为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字逐渐产生了新的用法,成为了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例如: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

    有时也用于陈述句,相当于“不”。例如:

    诸将皆莫信。(《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6.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 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7.初中文言文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

    文言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题目,那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好文言文,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

    二、……孰与……

    这 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 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 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三、……之谓也 其……之谓也

    这 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 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初中常见语文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