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言文旧五代史(《王建传》古文翻译)
1.《王建传》古文翻译
你好是这个吗?
破慕容主于参合,帝(魏道武帝)乘胜将席卷南夏。于是简择俘众,有才能者留之,其余欲悉给衣粮遣归,令中州之人咸知恩德。建以为宝覆败于此,国内空虚,获而归之,纵敌生患,不如杀之。帝曰:“若从建言,非伐罪吊人之义。”诸将咸以建言为然。建又固执,乃坑之。帝既而悔焉。
翻译;
王建是北魏初年魏道武帝拓跋珪手下将领。初为左大夫,后迁散骑常侍,为冀、青二州刺史,封真定公。
东晋太元二十年(395)王建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市东南)大破后燕慕容宝的军队。开始,拓跋珪想留下有用的人,遣返数万俘虏。王建则坚决反对,认为是纵敌养患,应全部杀掉。拓跋珪采纳了这个建议,全部坑死,可不久又后悔了。
2.新五代史.王建及传
王建及,许州人。年轻时跟随李罕之,随李罕之投奔晋,任匡卫指挥使。梁、晋在柏乡打仗,在鄗邑野河岸旁对峙,镇、定二州兵把守河上的桥,梁兵迅速进攻他们。唐庄宗登上高台望见镇、定二州兵快要被打败,回头对王建及说:“桥如果被梁军夺去,那么我们的军队就危险了,怎么办呢?”王建及挑选两百人飞马进攻梁兵,梁兵被打败,散去。跟随唐庄宗在莘县、旧元呈打仗,都首先登城冲锋陷阵,累积功劳拜为辽州刺史,统领银枪效节军。
晋进攻杨刘,王建及亲自背芦苇填沟,首先登城攻克杨刘。随唐庄宗在胡柳打仗,晋兵被打败后,和梁军争夺土山,梁兵先到,上山摆开阵势。唐庄宗到山下望见梁军阵地牢固而严整,对他的军队喊话说:“今天的战斗,占领土山的取胜。”于是驰马冲向梁军,王建及率银枪军跟着前进,梁兵下山逃跑,在山的西面布阵,晋兵于是夺取了土山。将领们都说:“溃散的士兵还没有集聚,短时间内不能打仗。”阎宝说:“他们在山上布阵,我们在山下,还能击败他们,何况居高临下出击,机不可失。”王建及认为是这样,于是对唐庄宗说:“请你登上高处看我攻破敌军!”随机对士兵们呼叫说:“今天损失的军需物资都在山的西面,为什么不去拿回来呢!”立即驰马进攻梁军阵地,梁兵大败。晋军于是在德胜驻扎,在黄河两岸修筑南北城。梁将贺瑰进攻南城,用竹绳把战船系在黄河河边,晋兵不能渡河,南城和危急。唐庄宗在军营门口堆放金银绸缎,招募能够攻破梁军战船的人,以至于吐火焰念禁咒的,无奇不有。王建及穿着双层铠甲手持长矛叫道:“梁、晋一水之隔罢了,何必施巧计!看我今天如何破敌!”立即用大瓮堆上柴草,从上游放火焚烧梁军的战船,王建及率两只船载上穿铠甲的士兵随火而去,砍掉他们的竹绳,梁兵都逃跑了。晋军于是得以读过黄河,救援南城,贺瑰撤围离去。
自从唐庄宗取得魏博后,王建及统率银枪效节军。王建及带兵,喜欢把家财分发给士兵。唐庄宗派宦官韦令图监督他的军队,韦令图说:“王建及得到士兵的拥护,怕他有二心,不能让他掌管牙兵。”随即改任为代州刺史。王建及怏怏不乐而死,终年五十七岁。
3.《王建传》古文翻译
你好是这个吗?破慕容主于参合,帝(魏道武帝)乘胜将席卷南夏。
于是简择俘众,有才能者留之,其余欲悉给衣粮遣归,令中州之人咸知恩德。建以为宝覆败于此,国内空虚,获而归之,纵敌生患,不如杀之。
帝曰:“若从建言,非伐罪吊人之义。”诸将咸以建言为然。
建又固执,乃坑之。帝既而悔焉。
翻译;王建是北魏初年魏道武帝拓跋珪手下将领。初为左大夫,后迁散骑常侍,为冀、青二州刺史,封真定公。
东晋太元二十年(395)王建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市东南)大破后燕慕容宝的军队。开始,拓跋珪想留下有用的人,遣返数万俘虏。
王建则坚决反对,认为是纵敌养患,应全部杀掉。拓跋珪采纳了这个建议,全部坑死,可不久又后悔了。
4.太祖王建的历史材料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
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
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
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
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
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二、统辖区域不同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
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
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
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
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
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
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
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
5.旧五代史的内容体例
《旧五代史》五代各自为书。共一百五十卷,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6.急求文言文翻译 王建及的
王建及,许州人。少年时代侍从李罕之,跟随李罕之投奔到晋国(这里指后晋),担任匡卫指挥使(官职名)。梁国(这里指后梁)、晋国在柏乡开战,在鄗邑(地名)野外的河边相持不下,镇州、定州的兵控制着河桥,梁兵猛烈的攻打。晋庄宗登上高台望见镇州、定州的兵即将被打败,回头对李建及说:“桥被梁朝的部队夺取了,我们的部队就危险了,怎么办?”李建挑选了二百人骑马突击梁兵,梁兵被打败,撤退了。跟随晋庄宗在莘县、故元城打仗,都率先冲锋陷阵抢占城池,因为军功多次被任命为辽州刺史(官职名),统领“银枪效节”部队。
晋国攻打杨刘,李建及亲自背着芦苇填城下的壕沟,率先登上城墙攻打了下来。跟随晋王在胡柳打仗,晋兵被打败,和梁国部队抢夺一座土山,梁兵先到达,登上土山不好阵势。晋庄宗来到山下望见梁国部队阵列牢固整齐,大声对自己的军队说:“今天的战争,能占领这座山的部队取胜。”并指挥骑兵攻击,李建及指挥“银枪军”挺进,梁国部队撤下土山败走,在土山的西边布阵,晋兵于是抢到了土山。将领们都说:“我们走散的士兵还没有集结,又到了傍晚,不应该再出战了。”阎宝说:“他们在山上,我们在山下的时候,还能击败他们,何况现在我们从高处向下攻打他们,这个机会不能错失啊。”李建及认为他说得对,就对晋庄宗说:“请您站在高处看我们打败敌人!”随即对众人大声说:“今天所损失的军需物资都在山的西边,何不去取回来!”然后率领骑兵攻击梁国部队,梁兵被打败。晋国部队于是驻扎在德胜(地名),在河上建设了南北两座城。梁国将领贺瑰攻打南城,用竹篾拧成绳索把战船都系在一起,晋国的部队渡不了河,南城非常危急。晋庄宗在军营门口堆积金银布匹,悬赏招募能破坏梁国战船的人,以至于吐火写咒的艺人巫师都来应征。李建及穿着厚重的铠甲手持着槊(一种兵器)大声说:“梁国、晋国的部队就隔着一条河,何必用那种(艺人巫师的)手段!我今天就能打败他们。”就用大瓮装满柴禾,从上流放火焚烧梁国战船,李建及又命令二个小船满载装甲士兵跟在后面,用斧子砍断敌人系船的绳索,梁国士兵都被打退。晋国部队得以渡河。因为晋军援救南城,贺瑰撤销了包围退走了。
自从晋庄宗得到魏博(人名),李建及统领“银枪效节”部队。李建及当将军,喜欢用自家的财产分散给士卒。晋庄宗派宦官韦令图监视他的部队,韦令图说:“李建及很得军心,恐怕会有别的(叛变)心思,不能让他带重兵了。”晋庄宗就任命李建及为代州刺史。李建及很郁郁的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7.(旧五代史チ6ᆭ1李嗣昭传)有删改
【译文】 李嗣昭,字益光,是武皇母弟代州刺史李克柔的义子。
小字进通,不知族姓的来源。年少时侍奉李克柔,颇为谨慎老实,虽然形貌瘦小,但精悍有胆略,深沉坚毅,卓然不群。
起初嗜好喝酒,喜欢音乐,武皇仅稍加训诫,就终身不再喝酒了。少年时随从征战熟谙军事机略。
乾宁初年(894),王珂、王珙在河中争霸,王珙军引来陕州之军攻打王珂,王珂向武皇求救,于是武皇命令李嗣昭带兵去救援,在猗氏打败王珙军队,俘获敌将李..等人。四年,改任衙内都将,再次援助河中,在胡壁堡打败汴军,俘获汴将滑礼,以战功加封检校仆射。
王珂请求与武皇联姻,武皇把女儿嫁给他,王珂到太原参加婚礼,任李嗣昭暂时掌管河中留后事宜。 李罕之袭取潞州时,李嗣昭率军进攻潞州,与汴将丁会在含口交战,俘获三千,擒住将军蔡延恭,代替李君庆任蕃汉马步军行营都将。
进攻潞州时,派李存质、李嗣本用兵扼守天井关。汴将泽州刺史刘屺弃城逃走,于是以李存璋为刺史。
梁太祖听说李嗣昭大军将到,召葛从周说“:并州人如在高平,应当围而取之,先必须野战,不要以潞州为敌。”等到听说李嗣昭在韩店驻军,梁太祖说:“李嗣昭扼守八议路,这个贼人要与我们决斗,你们要临事抓住机会,不要落入圈套。”
贺德伦闭壁不出,李嗣昭每天用铁骑环绕城墙,汴人不敢外出打柴割草,援救之路也被断绝。八月,贺德伦、张归厚弃城逃走,我方复得潞州。
光化三年(900),汴人进攻沧州,刘仁恭求救,武皇派李嗣昭出兵到邢州、氵名州接应,李嗣昭在沙河遇上汴军,击败他们,俘其将军胡礼。攻下氵名州,俘其郡将朱绍宗。
九月,梁太祖亲自率三万军队到临氵名,葛从周在青山口设下埋伏。李嗣昭听说梁太祖来了,收军而退,葛从周的伏兵杀出,李嗣昭被他们击败,偏将王..郎、杨师悦等被俘。
十月,汴人大肆侵掠镇州、定州,王郜向武皇告急,使派李嗣昭出兵,下太行山,攻击怀、孟二地。汴将侯信守卫河阳,没料到李嗣昭军队到来,没有守备,便驱赶市民登城,李嗣昭攻其北门,破除外墙,不久汴将阎宝救兵赶到,才退下。
天复元年(901),河中王珂被汴人俘虏,河中晋、绛各郡都陷落敌手。四月,汾州刺史李瑭谋反,向汴州贡献财物交结,李嗣昭讨伐他,三天内被攻下,诛杀李瑭。
这个月,汴人刚得到蒲、绛二州,便大举各道军队逼近太原,汴将葛从周攻陷承天军,氏叔琮在洞涡驿宿营。太原四面被汴军集合围住,武皇忧虑,又想不出计策。
李嗣昭朝夕挑选精锐骑兵分头从各门出击汴军营地,左俘右杀,或烧或击,汴军疲于奔命,又碰上下大雨,汴军中很多人脚肿腹痛,粮食运不过来。五月,氏叔琮撤退,李嗣昭带精锐骑兵追击,汴军丢下辎重兵器数以万计。
六月,李嗣昭出兵阴地关,进攻慈州、隰州,迫使其刺史唐礼、张瑰投降。这时,天子在凤翔,汴人围攻凤翔,天子有密诏征兵。
十一月,李嗣昭出兵晋州、绛州,驻扎在吉上堡,在平阳遇汴将王友通,一战就擒获了他。 第二年一月,李嗣昭进兵蒲县。
十八日,汴将朱友宁、氏叔琮带十万兵来抵抗。二十八日,梁太祖亲自率大军到平阳,李嗣昭军队大为恐慌。
三月十一日,有白虹贯穿周德威营地上空,算命的人说不吉利,应该回师。第二天,氏叔琮侵犯周德威的营地,汴军十多万人,四面列阵,周德威、李嗣昭血战解围,才保住军队而退走,汴军乘势攻击。
此时各位将军溃散,不再有队伍,周德威带骑兵沿西山逃跑,朱友宁乘胜攻占慈、隰、汾等州。武皇听到失败消息,派李存信率牙兵到清源接应,又遭汴军攻击。
汴军在晋祠扎营,李嗣昭、周德威收集余下众兵,登城拒守,汴人在西北角修造攻城器具,四面营垒栅栏相望。此时镇州、河中都为汴梁军队占领,孤城无援,军士逃亡溃败。
武皇昼夜登城,忧虑得顾不上吃饭,召集各位将军想杀出重围去保住云州,李嗣昭说:“王不要这样设想,儿子们只要活着,必能守住城池。”李存信说:“情势危急,不如暂入北蕃,另图进取。
朱温有百万大军,天下无敌,关东、河北受他指挥,现在我们独守危城,兵亡地少,如果他们筑室反耕,环堑深固,则我们灭亡的日子就到了!”武皇准备听从李存信的主意,李嗣昭急切地争执说不可以,武皇犹豫不决,靠着刘太妃在宫内极言,武皇才打消出城的念头。几天后,流散的众兵又会合到一起。
李嗣昭昼夜分兵四面出击,斩将搴旗,汴军连保住自己都顾不过来。二十一日,朱友宁烧掉营地而退,李嗣昭追击,又收复汾、慈、隰等州。
五月,云州都将王敬晖据城叛乱,振武军石善友也被部将契绊让驱逐,李嗣昭都讨伐平定了他们。 天..三年(906),汴人进攻沧州、景州,刘仁恭派使者求援。
十一月,李嗣昭会同燕军三万人进攻潞州,降伏丁会,武皇便任李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还没上任之前,上党有一占卜的,见一人家房子上常常有气如车盖,仔细看,房内只是住着一个穷老太太而已。
占卜者对她说“:有儿子吗?”答道“:有,现在当兵,在外打仗。”占卜者心里很惊异,认为她儿子将来必会占有土地。
没过多久,丁会投降,李嗣昭带兵进入潞州,看见老太太家四面空缺,便驻扎在她的房子里。丁。
8.旧五代史梁书十四的翻译文,关于罗绍威的,急用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县人。身材魁梧,相貌不凡,风度潇洒,胸怀大志。起初在徐州镊主帅时溥手下任职,做列校,时溥非常器重他,后因有勇有谋被猜忌。唐大顺二年冬天,率部属两千人投降后梁,被任命为军校。刘知俊常披甲骑马,挥舞着宝剑冲入敌阵,勇猛为诸将之最。后梁太祖令左右义胜两军归他指挥,不久又让他担任左开道指挥使,所以当时的人称他孝“刘开道”。天祜三年冬天,率军五千人在美原击败六万岐军。三年五月,封为大彭郡王。
这时刘知俊的威望越来越高,太祖的猜忌也日渐加深,适逢佑国军节度使互重师无罪被杀,刘知俊更加坐卧不安,就占据同州叛乱,分兵袭击雍州、华州。太祖听说刘知俊叛乱,就派亲近的大臣前往对他说明利害:“我待你很优厚,为什么要背叛我呢?”刘知俊回答说:“我并不愿意背叛您的恩德,只是害怕被您杀死而已!王重师没有对不起陛下,却遭到了灭族之祸!”太祖又派使者前往告诉刘知俊说:“我没有料到你是因为这件事。不久前王重师被治罪,是因为刘捍说他暗中勾结邠宁镇、凤翔镇,最终不会为国家效力。我现在虽然知道冤枉了他,可是悔不可及。使你像这样背叛我,我心里很遗憾,这是因为刘捍误了我的大事,刘捍死了也一定弥补不了他的罪责。”刘知俊不予作答,于是分出一部分兵力扼守潼关。太祖派兵进攻潼关,攻下了潼关。不久后梁军队相继赶到,刘知俊就带领全族人逃跑到凤翔,岐王李茂贞对他厚礼相待,让他做检校太尉。不久命他率兵围攻灵武。灵武节度使韩逊派使者来朝廷告急,太祖命令康怀英率军前往增援,部队驻扎在酃州长城岭,受到刘知俊的拦截伏击,康怀英失败而归。李茂贞很高兴;任刘知俊为泾州节度使。
不久受到李茂贞身边的石简颗等人的挑拨离间,被夺掉了军政大权,寓居在岐下。李茂贞的侄子李继崇镇守秦州,来朝见李茂贞,说,刘知俊走投无路才来到蜀地,不应该因为谗言、嫉妒而被剥夺军政大权,李茂贞于是杀掉石简颗等人来安抚刘知俊。李继崇叉请求让刘知俊带着全家迁居秦州,以靠近富裕地区,李茂贞答应了他。不久,邻州发生变乱,李茂贞命令刘知俊前往讨伐。当时邠州都校李保衡向朝廷投诚,末帝派霍彦威率军抢先进入了邠州城,刘知俊于是率军包围了邠州城,半年都不能攻下。恰逢李继崇在秦州投降前蜀,刘知俊的妻子儿女都迁居到了成都,于是放弃了对邠州的包围而回到岐阳。因为全家已经迁居到蜀;到底还是担心被猜忌,就与亲信一百多人利用夜晚的时间夺关而逃,投奔了前蜀;
蜀王王建待他很周到,立刻授予他武信军节度使的官职,不久叉命令他进攻岐州,不能攻克,于是撤军而回。不久,又任命他做都纺。第二次领兵讨伐岐州。当时,部将都是王建的旧部,很多人都不听指挥,于是不能成功又回来了。蜀人趁机诋皇他。先前,王建虽然优待他,但也很猜忌他。曾对身边的人一说:“我慢慢地衰老了。常常思考身后的安排。刘知俊不是你们等人所能驾驭的,不如尽早为他安排一个处所。”传蜀天汉无年冬季十二月,王建派人逮捕刘知俊,在成都府的炭市把他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