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大全有关三国(关于三国徐庶的文言文?)

    1.关于三国徐庶的文言文?

    展开全部

    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三国志09的徐庶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但徐庶不被重用,不一定是能力问题,也许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因为毕竟徐庶与刘备阵营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魏国不可不防。赤壁时曹操让徐庶去镇守长安,也是不想让他与故主在战场上相见,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徐庶处境的尴尬。至于诸葛亮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则更多的是在感叹魏国人才济济和对旧友才华被浪费的惋惜,并没有想说“徐庶在魏国排不上号”的意思)。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

    以上不是原创,是一位匿名网友缩写,本人很喜欢,所以转载过来,不指望采纳

    有关三国的文言文,关于三国的文言文有哪些,三国经典文言文

    2.三国演义 一到十话的文言文是什么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 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 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

    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 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

    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 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

    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 将下来,蟠于椅上。

    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

    忽然大雷大 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 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

    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

    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

    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 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 衣。

    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 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帝尊信张让, 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 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 《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

    角拜问姓名。老 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

    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 为“太平道人”。

    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 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

    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 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

    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 为内应。

    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 惜。”

    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

    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 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 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 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

    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 植、皇甫嵩、朱□,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

    当 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

    刘 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 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 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 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

    玄德祖刘雄,父刘 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 楼桑村。

    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 贵人。”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 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 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 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 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 德。

    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 问。”

    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 能,故长叹耳。”

    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 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其他太长了 你直接去买本就好。

    文言,文大全

    3.文言版《三国演义》中哪些句子比较经典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

    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曹操)

    3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

    4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

    5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袁绍)

    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

    7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夏侯敦)

    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对刘备)

    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

    10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

    11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关羽评张飞)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

    14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1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

    16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评孙权)

    17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严颜)

    18吾手中宝刀却不老!(黄忠)

    1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

    21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马谡)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4.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要文言文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节选) 却说当日满江火滚,喊声震地。

    左边是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队船只都到。火须兵应,兵仗火威。

    此正是:三江水战,赤壁鏖兵。曹军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

    后人有诗曰:“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又有一绝云:“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

    不说江中鏖兵。且说甘宁令蔡中引入曹寨深处,宁将蔡中一刀砍于马下,就草上放起火来。

    吕蒙遥望中军火起,也放十数处火,接应甘宁。潘璋、董袭分头放火呐喊,四下里鼓声大震。

    曹操与张辽引百余骑,在火林内走,看前面无一处不着。正走之间,毛玠救得文聘,引十数骑到。

    操令军寻路。张辽指道:“只有乌林地面,空阔可走。”

    操径奔乌林。正走间,背后一军赶到,大叫:“曹贼休走!”火光中现出吕蒙旗号。

    操催军马向前,留张辽断后,抵敌吕蒙。却见前面火把又起,从山谷中拥出一军,大叫:“凌统在此!”曹操肝胆皆裂。

    忽刺斜里一彪军到,大叫:“丞相休慌!徐晃在此!”彼此混战一场,夺路望北而走。忽见一队军马,屯在山坡前。

    徐晃出问,乃是袁绍手下降将马延、张凯,有三千北地军马,列寨在彼;当夜见满天火起,未敢转动,恰好接着曹操。操教二将引一千军马开路,其余留着护身。

    操得这枝生力军马,心中稍安。马延、张凯二将飞骑前行。

    不到十里,喊声起处,一彪军出。为首一将,大呼曰:“吾乃东吴甘兴霸也!”马延正欲交锋,早被甘宁一刀斩于马下;张凯挺枪来迎,宁大喝一声,凯措手不及,被宁手起一刀,翻身落马。

    后军飞报曹操。操此时指望合淝有兵救应;不想孙权在合淝路口,望见江中火光,知是我军得胜,便教陆逊举火为号,太史慈见了,与陆逊合兵一处,冲杀将来。

    操只得望彝陵而走。路上撞见张合,操令断后。

    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操心方定,问曰:“此是何处?”左右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

    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

    刺斜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操教徐晃、张合双敌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去。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

    曹操得脱。主 天色微明,黑云罩地,东南风尚不息。

    忽然大雨倾盆,湿透衣甲。操与军士冒雨而行,诸军皆有饥色。

    操令军士往村落中劫掠粮食,寻觅火种。方欲造饭,后面一军赶到。

    操心甚慌。原来却是李典、许褚保护着众谋士来到,操大喜,令军马且行,问:“前面是那里地面?”人报:“一边是南彝陵大路,一边是北彝陵山路。”

    操问:“那里投南郡江陵去近?”军士禀曰:“取北彝陵过葫芦口去最便。”操教走北彝陵。

    行至葫芦口,军皆饥馁,行走不上,马亦困乏,多有倒于路者。操教前面暂歇。

    马上有带得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尽皆脱去湿衣,于风头吹晒;马皆摘鞍野放,咽咬草根。

    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官问曰:“适来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惹出赵子龙来,又折了许多人马。

    如今为何又笑?”操曰:“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

    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前军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

    众军多有不及收马者。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操贼走那里去!”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寒。

    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

    两边军马混战做一团。操先拨马走脱,诸将各自脱身。

    张飞从后赶来。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回顾众将多已带伤。

    知 正行时,军士禀曰:“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那条路去?”操问:“那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

    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

    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曰:“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

    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

    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

    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

    斋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回报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

    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

    5.有关三国时期的古文原文或题目

    贾诩,字文和,生于147年,卒于223年,祖籍凉州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魏太尉,名士也。

    史载,贾诩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杀,诩计得免。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劝攻长安,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不受,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斗长安中,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傕等与诩议,迎天子置其营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傕不听。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诩数出计破之。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诩劝归太祖,绣从之。太祖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诩又献策,大破绍。后又从下荆州、破马超。及魏建,诩谏太祖立子丕为嗣。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子穆嗣。

    演义曰,贾诩魏大司马。初从董卓将李傕,卓死,进计傕等取长安。及傕、郭汜二人争斗,诩从中周旋,以全汉帝,后因与傕不和,乃还乡。后仕张绣,劝绣降太祖。及绣反,诩又设计助之,大破太祖。后又数御太祖攻。太祖与袁绍战於官渡,诩复劝绣降太祖。后诩从太祖平北方、下荆州、破马超、灭张鲁,数出良策议,深为太祖所信。及魏建,诩谏太祖立子丕为嗣。文帝践祚,以诩为大司马,旋病卒。

    历史评价: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

    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裴松之:“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三国志·贾诩传》:“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笔者曰:

    贾诩之计,慎可比孔明,奇尤胜郭嘉,毒则无人可攀。然其不逢天时、地利、人和也!其明珠暗投,无人可识,虽识亦不能大用也,终其身,惜哉。

    文言文大全有关三国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