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文言文资料包(初中阶段文言文复习资料所有重点字词语句)

    1.初中阶段文言文复习资料 所有重点字词 语句

    通假字、词类活用(名做动、动做名、形做动、名做状、形的意动用法、形的使动用法)、古今异义 句法: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置句 还有重点虚词如“之”、“而”、“其”、“然”、“以”等也会加以归纳整理。

    而新课标下,一部分老师可能就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或句法特点很疏忽地点到为止,或者甚至是一笔带过。而且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了解无底,无法监控。

    3、新课程大量的古诗文都需要背诵,(这从我们语文老师角度来说是相当欢迎,也是求之不得的。但实际情况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他们要应付大量的数、科习题(科学210分的中考比分,谁能敌得过如此诱惑?)他们哪有时间来完成语文的大量背诵?面对这大题量的背诵,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指导学生背诵、巩固。

    古诗可能还好把握,只要是常见的、常用的(蔡少军语)名句。那么文章呢?有些文章篇幅相当长,而且又极难理解,是不是都需背诵呢?(新课标说背诵优秀诗文80篇),象《醉翁听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等这写经典名篇不背真的可惜。

    而背的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4、文本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到底该挖掘到哪个度?挖掘 到如何深度才算达到新课程要求?许多老师也觉得很难把握。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它新增了这类古今结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运用题。我们当然尤需关注。

    5、对于学业考试必考的课外文言文,(这也可说是新课程的一个闪 光点。以前我们初一、初二期末检测基本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主,很少考到甚至不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而新课程2005年七年级上就已经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考试。)

    而对这部分内容,师生普遍存有恐惧心理。课内文言文量已经相当大,再加上大量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量,教师可能普遍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啊。

    不知道从哪里再去挤时间应付这些阅读量。 三、我市七、八年级期末检测卷和今年中考试卷中新课标文言文目标的体现及学生(平湖市)考试情况反馈 (一)七、八年级期末检测卷中文言文试题的分析。

    我整理了七、八年级六份期末检测卷中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默写试题,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几份试卷的特点: 1、选文涉及课外材料。 2003学年的两份试卷文言文阅读均选自教材,且内容较简单,都是故事性、情节性很强的小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2003学年七上),《两小儿辩日》(2003学年七下)。2004学年的四份试卷均是课内、课外结合,其中三份试卷七(上)、八(上)、八(下)都是选用了内容相关,有故事、有情节的两段文字比较阅读。

    其中七(上)、七(下)和八(上)对课外文言文有注释。 2、试题内容及形式: 试题内容及形式不外乎四个方面。

    (1)字词句的理解和识记。出现形式有加点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这是每次必考内容。

    (2)文章的赏读。出现形式有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比如:用“∕”标出朗读停顿。元 方 入 门 不 顾(2003学年七上);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处。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一狼洞其中(2004学年七下)。(3)对文本主题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理解。

    试题形式有:①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003学年七上)②上述两段文字都是写夜找好友,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他们找友的原因各是什么?(2004学年八上)③从(乙)文“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王子猷是怎样一个人?(2004学年八上)④请从(甲)(乙)两文段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作者“与民同乐”思想的语句,把它摘抄下来。(2004学年八下)⑤你认为“公”为何“大笑乐”?请作简要分析。

    (2004学年七上)(4)还有少部分的运用题(拓展、迁移)。比如:①“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2003学年七下)②从古至今,我们民族涌现了众多如范仲淹一样具有伟大抱负的仁人志士。

    请你举出一位当今时代中具有这种高尚品质的人,简要叙述其事迹,并作评论。字数50字左右。

    (2004学年八下)③我们从屠户的经历中受到哪些启示?(2004学年七下) 这部分考查内容是新课程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亮点,它的特点是: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极富生命力的东西。

    我们语文课要求相当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运用,这块内容正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运用的最好体现。 3、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综观六份实验卷,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无外乎一些句法和词法上的重点。尽管说“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但它们涉及到的重点字、词、句肯定是考试重点涉及的范围。比如:(1)“尊君在不 ” 加点词解释“不”是通假字。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加点词解释“去”是个古今异义词。(3)“乐民之乐者”加点词解释前一个“乐”是个词类活用词。

    (4)“不以物喜”的“以”是个一词多义词等等。又如:句子翻译,(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一句倒装句,其中“洞”又是词类活用。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是被动句。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初中文言文资料推荐,初中文言文资料书,初中全部文言文资料

    2.有没有初中语文文言文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译文(全部) [编号:719214]下载地址 资料年份:2008 资料版本:人教版 资料类别:教学素材 资料类型:中考相关 文件大小:45 K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所属地区:全国 下载次数: 更新时间:2008-5-29 12:52:00 资料编号:719214 上传用户:hsh5634052 [个人专辑] [发送短信] 审核站长:柳风 [个人专辑] [发送短信] 需要储值: 元(成为储值会员可直接汇款或通过网上银行在线支付) 需要点数: 普通点+ 推荐点+ 高级点 提示:下载点数不够可以先 点击这里 放入我的我的收藏夹 ,等赚够点数再来下载哟! 资料简介:下载地址普通下载通道 下载地址一[电信] 下载地址二[网通] 下载地址三[移动] 下载地址四[移动]高级会员通道 下载地址一[网通] 下载地址二[电信] 下载地址三[电信] 下载地址四[移动] 下载地址五[移动] IP高端下载[移动] IP高端下载[电信]。

    文言文,初中,资料

    3.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

    声明:我这绝不是在网上瞎复制的,我这是从我的语文资料里找的,你在网上绝对找不到,这个百分之百有用,我花了很长时间呢,我就靠这个中考语文考得很好呢!希望对你有帮助! 内容绝对正确,有雷同者,纯属从我这复制的!!!! 常用虚词例表 序号 名称 词性 语法意义及用法 实在意义 例句 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 反问 难道、岂 推测 大概、也许 祈使 必须、一定 3 而 代词 你、你的 连词 并列 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 然后、接着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 但是、可是、却 假设 如果、假如 修饰 地、的(可不译) 目的 来 因果 所以 结果 以致 动词 像、如 4 以 介词 表凭借或依靠 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 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 ……以上(下) 连词 同“而” 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 常与“为”连用 认为 5 于 介词 表动作涉及对象 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 在 表比较对象 比 6 则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假设 如果 转折 但是、却 并列 与、和 语气副词 强调语气 就、简直 动词 表判断 是 7 或 代词 有的人 有时 连词 假设 如果 副词 推测语气 也许 8 乃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副词 表时间 才 表强调语气 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 表判断 是 9 虽 连词 假设 即使 转折 虽然 与“然”连用 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介词 表凭借 凭借、依靠 表方式 趁着、趁机 表原因 因为 动词 沿袭、继续 11 盖 语气副词 推测、反问 大概、难道、岂 连词 承接上文 原来……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12 安 副词 表反问语气 怎么 代词 表疑问 那里 13 何 副词 表反问 为什么 副词 表强调 多么 代词 表疑问 什么、哪里 14 故 名词 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 特意、故意 连词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连词 表并列 一边……一边…… 表递进 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时态 将要 时间 暂时、暂且 助词 发语词 同“夫” 16 莫 副词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 同“暮” 17 哉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 表疑问 呢 表反问 吗 18 矣 语气助词 表肯定 了 表感叹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问 呢 19 乎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表推测 吧 表感叹 啊 表停顿 不译 介词 同“于” 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与“而”连用 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 太、很 动词 停止 连词 表起止 通“以” 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了、啊 21 夫 代词 指示 这、那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了 名词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语气助词 表陈述 罢了 表疑问 吗 表感叹 啊 23 然 连词 表转折 但、却 与“而”连用 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 这样那么 助词 形容词、动词词尾 ……样子、……地 名词词尾 ……一般、……那样 代词 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24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们 指示 这样 连词 假设 假如、如果 选择 或者 副词 表情态 好像、仿佛 25 为 介词 Wèi所有功能 介词所有意义 动词 Wéi任何动作 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 何……为 呢 26 所 助词 所字结构 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 用来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与“为”连用 表被动“被” 27 者 代词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 不译 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疑问 了、吗 28 也 语气助词 表判断 是 表陈述 了 表停顿 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 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 啊、吧 29 尔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 罢了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 那、这样、如此 助词 时态 着 30 焉 代词 同“之” “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 那里 助词 语尾表陈述或停顿 了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兼词 “于之” 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 动词 具体动作 靠近 表判断 是、就是 连词 表假设 即使、假如 副词 立即、马上 32 既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连词 表并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动词 具体动作 尽、完 33 诸 代词 指示代词 众、各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兼词 “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 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 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 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学法指导 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 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 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 2、重点虚词“为” 3、重点实词“恒”“诣”“辞”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1)词义扩大。是指由古义单指某事物,扩大到兼指。

    初中文言文资料包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