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字用法文言文(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1.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1 作动词, 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2 结构助词“的”。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2.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
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