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文言文定语后置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1.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定语后置”的常见格式有三种: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 察今》)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知道这个消息的太子及宾客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寻找可以出使到秦国的人。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能跑千里的马。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铿然有声的石头。

    3.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居高高的庙堂。

    高一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高一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例句,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句

    2.人教版 高一语文 必修四 文言文里的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句子都有哪些

    自己看看规律吧,找也找不尽,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后置,定语,文言文

    3.语文文言文 定语后置详解

    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六、“中心词+定语+而+者”的结构。

    用法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4.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中文言文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是,句子主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宾语 (3)倒装句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⑴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⑵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⑶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2、倒装句: ⑴ 状语后置: ①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 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 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④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⑵ 定语后置: ①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 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⑶ 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⑷ 主谓倒装: 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⑴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⑵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鸿门宴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兰亭集序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赤壁赋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游褒禅山记 3、状语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5.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如何区分

    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定语后置。

    这是现代汉语正常语法的顺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有一个口诀方便记忆: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采纳幸福一生!谢谢!

    高一文言文定语后置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