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记得我不好文言文(颜真卿大义凛然)
1.颜真卿大义凛然
李希烈陷汝州。
(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
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 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
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
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日:“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 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日:“闻太师名德久矣,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日:“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诸贼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日:“死生分矣,何多为?”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
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日:“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日:“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日:“不能屈节,当焚死。”
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 希烈弟希倩坐朱??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日:“有诏。”
真卿再拜.奴日:“宜赐卿死。”日:“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使日长安来?”奴日:“从大粱来。”
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译文: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向皇帝上奏,要把颜真卿派往外地,他说道:“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
”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李勉认为,(这样)朝廷就会失去一位元老大臣,也会给朝廷带来羞辱,他秘密上表,坚决请求留下颜真卿。
颜真卿来到河南,河南尹郑叔则鉴于李希烈谋反的迹象已很明显,劝他不要前去,颜真卿说:“君命能违背吗?”他见到李希烈,宣读圣旨,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都拔刀前来,李希烈手下的将领也破口大骂,恨不得把他吃下去,颜真卿毫不动声色。 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进入宾馆。
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答应,于是希烈采取欺骗的手段,让颜真卿的侄子颜 以及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为李希烈昭雪,德宗皇帝不予理睬,(其实)颜真卿每次给子侄们写信,只是教训他们好好守护宗庙,体恤孤儿,并无其他言语。 李希烈派李元平去劝说颜真卿,颜真卿斥责说:“你受国家的委任,却不以死报效朝廷,可惜我手中无刀,有刀就把你宰了,你还来劝说我吗?”李希烈和他的同党聚会,把颜真卿召来,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说:“你李希烈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一甩袖子去了。
李希烈则满面羞愧。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派来的使者都在座,他们对李希烈说:“早就听说太师颜真卿的高名盛德,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颜真卿呵斥说:“你们听说过颜常山(杲卿)吗?他是我的哥哥,安禄山反叛时,他首先兴兵平叛,后来虽然被俘,口中骂贼不绝。
我已年近八十,官至太师,我坚守我的节操,死而后已,我难道怕你们的胁迫吗!”叛贼们都大惊失色。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大坑,传言将要活埋他,颜真卿看到李希烈,说道:“生死是有运数的,你不必再说什么了!”张伯仪失败被杀,李希烈派人把张伯仪的符节和首级带给颜真卿看,颜真卿失声痛哭,跌倒在地。
适逢李希烈的同伙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推颜真卿为元帅,事情泄露,周曾被杀,于是把颜真卿押送至蔡州。颜真卿估计这次必死无疑,便写下遗书、墓志、祭文,指着居室的西墙下说:“这就是我葬身的地方。”
李希烈僭号皇帝,派人去问颜真卿请教登基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主管国家的礼仪,我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太监说:“应赐你死。 ”颜真卿说:“老臣我出使没有完成使命,罪该赐死,但使臣你是哪一天从长安出发的呢?”那太监说:“我是从大梁派来的。”
颜真卿大骂:“原来是叛贼派来的,怎么能称圣旨。”于是颜真卿被勒死,时年七十六岁。
继位的曹王李皋听到这一消息,泪流满面,三军将士都为之痛哭,于是李皋向朝廷上表,陈述颜真卿的高风亮节。
2.求《陈仲子》译文
一、译文: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於陵这个地方,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
孟子说:“在齐国人中间,我一定把仲子看成大拇指。但是, 他怎能叫做廉洁?要推广仲子的操守,那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能办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可仲子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建筑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筑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种植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呢?这个还是不知道的。”
匡章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他亲自编草鞋,他妻子绩麻练麻, 用这些去交换其它生活用品。”
孟子说:“仲子是齐国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的俸禄便有几万石之多。可他却认为他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去 吃,认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义之产而不去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这个地方。有一天他回家里去,正好看到有人送给 他哥哥一只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呢?’
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给他吃,他的哥哥恰好从外面回 来,看见后便说:‘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他连忙 跑出门去,‘哇’地一声便呕吐了出来。母亲的食物不吃,却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於陵,这能够算是推广他的廉洁 的操守吗?像他那样做,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才能够办到。'”
二、原文:出自《於陵子》齐 陈仲子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 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 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 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 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屡,妻辟垆,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 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 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恶用是轻轻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
其兄自外至,曰: ‘是轻轻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 室则弗居,以及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 而后充其操者也。”
扩展资料
评析
陈仲子是齐国著名的“廉士”,可孟子却认为他的作为并不能 算是廉洁,尤其是不能提倡、推广他的这种作为。
因 为他的所作所为做得太过分了,是一种走极端的行为。孟子尖刻 地讽刺说,要做到他那样,除非把人先变成蚯蚓,只吃泥土,喝 地下水,这才能够做到彻底“廉洁”。而真正要用这种“廉”的 标准来衡量,就是陈仲子本人也没有能够做到。
比如说,他住的 房屋,还不知道是哪个不廉洁的人甚至强盗一样的人建筑起来的 哩;他所吃的粮食,还不知道是哪个不廉洁的人甚至强盗一样的 人种植出来的哩。何况,他离开母亲,不吃母亲的食物,但却还是要吃妻子的食物;他避开哥哥,不住哥哥的房屋,但却还是要在於陵这个地方来住房屋。
这些行为说到头,只能算是一种沽名钓誉,一种酸腐,用我们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假”,一种虚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仲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於陵子
3.衰宗之宝文言文翻译
夙慧第十二之一、蒸饭成粥 (原文)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
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夙慧第十二之二、何氏之庐 (原文)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译)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
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夙慧第十二之三、长安远近 (原文)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晋元帝(司马睿)的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晋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晋元帝把王室被迫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晋元帝问晋明帝:“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晋明帝回答:“太阳远。
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这是显然可以知道。”晋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
第二天,晋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晋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晋明帝答道:“太阳近。”
晋元帝脸色大变,说道:“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晋明帝答道:“我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阳,不能看到长安。” 夙慧第十二之四、衰宗之宝 (原文)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
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
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译)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孙子和外孙,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
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
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夙慧第十二之五、不须复褌 (原文)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褌。”儿曰:“已足,不须复褌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
儿子说:“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夙慧第十二之六、不减先帝 (原文)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
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译)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
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动,晚上静。”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夙慧第十二之七、爱过所生 (原文)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
玄应声恸哭,酸感旁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
鞠爱过于所生。(译)桓宣武(桓温)死时,桓南郡(桓玄)才五岁,刚脱了丧服,桓车骑(桓冲)和桓温属下的文武官员道别,他指着这些人对桓玄说:“这些都是你家从前的官吏。”
桓玄听罢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