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的标志(文言文宾语前置的标志;各举例句.)
1.文言文宾语前置的标志;各举例句.
首先,宾语前置一般是有个标志的。如常见的“之”,它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按照我们理解出来的意思,对句子结构进行复原,该句子就成了————有何陋,这里的“有”按照我们的理解,是作为谓语的,那谓语过后剩下的不可或缺的就是宾语了,“之”是一个标志,所以无实意,在复原结构的时候就可省略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就肯定“之”是个标志了,那是因为句子里的之翻译的时候没有具体意思,所以排除了它作为动词代词的可能,只剩下助词,而助词是无实意的,当然,我们称它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其实是在肯定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后的说法,但是既然排除了它的其他可能,就当它是个标志,反推该句是宾语前置句)
总结出来就是,一般来说宾语前置多有标志,如“之”,然后理解句子意思后与原句对比,会发现某些句子的本来该充当谓语成分的词理解出来的顺序发生了变化,而该句子,在去掉前置标志后,进行结构复原,然后按照顺序逐字翻译出的意思是和本意相同的。
进行如下操作:
1 何陋之有?
2 有什么简陋的呢?
3 成分对照不齐,去前置标志,复原该句子
4 有何陋?
5 有什么简陋的呢?
6 句子理解符合要求,得出结论,宾语前置
其实在实际判断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脑筋多转个弯就明白了,我们说话一般都有谓语的,当你理解句意的时候发现领头的谓语,也就是动词跑后面了,一般就可以怀疑是不是宾语前置了,然后在多考虑一下,就能判断了
我不知道我这样说你明白不,但是我只能说到这样了,因为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会文言文的,只是觉得它和白话文没多大的区别,希望我说的这些你能明白并帮助到你。
2.语文古文宾语前置标志
简而言之:
不”、“未”、“无”、“毋”、“莫”“弗”
具体来说: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什么?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4.文言文中怎么辨别宾语前置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 ③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④ “许子冠首?”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许行》) 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疑问代词“孰”、“曷”、“恶”比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
但是遇到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② 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工春秋•任数》)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上》)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①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② 许子奚为不自织?(同⑧) ③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
《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二)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② 予不屑之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不”字。① 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
(《子产坏晋馆垣》)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未”字。
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②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晋灵公不君》) ③ (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上三例否定词用“莫”字。
①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 毋吾以也。
(《论语•侍坐》) 在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无(毋)”字。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如:①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鞍之战》) ③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④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战国策•秦策》) 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几个否定词,一般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不带宾语。
“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置的问题。这样看来,在第二条规律中,否定必须是“不”、“未”、“莫”、“无(毋),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但是,也并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先秦文献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
例如: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 ② 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③ 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置的有57置例,后置的有37例。
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② 岂不俗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③ 舍其旧而新是谋。
(《城濮之战》) ④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⑤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⑥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字,尤加强度。”
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例如:①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 ②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 敢不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 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 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
(《左传•文公七年》) ⑥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工,并沿用到现代汉语中。
现代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在文言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更多的字组成。
这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例如:① 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左传•成公二年》) ③ 晋士庄了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
5.在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什么叫宾语前提前的标志
人教版语文书(九年级下)《公输》“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宋何罪之有…………” 其中“宋何罪之有”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人教版语文书(八年级上)《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人教版语文书(九年级上)《隆中对》“时人莫之许也.”人教版语文书(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 其他的懒得找了,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这中考都完了,我都不想再去翻初中的书了,不过你要是还需要高中的,我还可以跟你说些.如:人教版语文书(高一上)《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等等,还有些宾语前置的标志,但是不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