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下字实词的解释(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
1.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
在文言文中,“下”主要充当实词,其语义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
即: 一、“下”是名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本义:下面,位置在下。例如:《说文》:下,底也。
又如:《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再如:《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地。例如:《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臣下;百姓;群众。
例如:《左传·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4、方面。例如:《西游记》: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
5、特指湖泽。例如:《书·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6、地表之下 。例如:《礼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7、里面。例如:《三国演义》: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
8、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下一刻了。
9、指时间、处所、范围。例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及郡下。
10、位在下的人。例如:《论语》:不耻下问。
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忍为之下。再如:《资治通鉴》:上下齐同。
二、“下”是动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下来。例如:《左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又如:《世说新语·方正》:下车引之。再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
2、落下;降下。例如:《尔雅》:下,落也。
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弯屈。
例如:《三国演义》: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 4、卸下。
例如:沈约《和谢宣城》:宾主下尘榻。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下担捋髭须。
5、发表、宣告。例如:《战国策·齐策》:令初下。
又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既下。 6、去;到。
例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下襄阳。又如:《资治通鉴》: 顺江东下。
再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买舟而下。 7、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皆下之。又如:《三国演义》:乐毅抉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
8、歇宿;收留。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徐孺下陈蕃之榻。
又如:《西厢记》: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9、投降。
例如:《韩非子》: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 10、居人之下;谦让。例如:《三国志》: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又如:唐·韩愈《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安扎。
例如:诸葛亮《兵要》:各依本方下营。 12、拍。
例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抚尺一下。又如:清·方苞《狱中杂记》:薄暮下管键。
三、“下”是形容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身分、地位低。例如:《史记》:吾羞,不忍为之下。
2、幼小。例如:上下(长幼;尊卑) 3、次序或时间在后。
例如:《孙子·谋攻》:上下同欲。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道齐桓。
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自王以下。
2.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文言文常用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关,毋内诸侯。(内与纳声母相同) 举酒属客。(属与嘱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与“披”因同一个形旁“皮”而通)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积累。
二、偏义副词
所谓偏义副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今有一个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副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伶俜萦苦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其中“伶俜”是合成词,不能单独解释某个词素。“怨望”是同义词连用,都是怨恨的意思。“死生”指死亡和活着,不偏指。
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别忽略的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二字,古代特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3.词义转移:“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能解释为“眼泪”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即褒贬意义的转化。 “卑鄙”古代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却指品行恶劣。其中“卑”为身份低下,“鄙”为见识浅陋。
5.名称说法改变:“目”该称眼睛,“寡”现已换用为“少”,“足”换用为“脚”。
四、一词多义,即一个字或词有多个意思。
主要是掌握好课本上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注解部分,注重积累。并且要与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综合起来,才能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读懂!文言实词太多了,此处不赘述。有什么疑问请追问或给我留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
《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送东阳马生序》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慕:仰慕 道:学说,学问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衾:被子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 造:往,到 辄:就 2、箪瓢屡空,晏如也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3、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6、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朋友 《马说》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虽:即使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9、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小石潭记》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为:成为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以:因为。清:凄清。
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行:走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乃记之而去 乃:就 去:离开。《岳阳楼记》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越:到了。明年:第二年。
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
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
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
去:离开。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临:面对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
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
心旷神怡 怡:愉快。《醉翁亭记》 1.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于:从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总是。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暝:昏暗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
秀:茂盛,繁茂。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
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
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
4.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
5.文言文的重点实词与虚词以及解释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