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论语三则紫月(论语三则原文)
1.论语三则原文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说:“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1。
怨恨、恼怒;迷惑、迷惘2。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个必定为我的老师。
3。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4。
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 择善而从6。
严谨求实、谦虚进取试题分析:1。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多识记,特别是课文下面注释中的词语。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翻译时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3。解答此类题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成语即可。
4。“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的意思是我们可以通过别人来发现自己的得失,据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内容概括即可。
6。结合这几则的内容来看,从中能够看到孔子在治学方面的严谨、谦虚的态度。
考点:文言文阅读 词语理解 翻译文言语句 内容理解。
3.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B【小题4】⑴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苦呢?”⑵节妇拿着田契和他们争辩,最终得以保全。
⑶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如果不这样,就生气叹息一整天。 【答案解析】【小题1】复:免除徭役【小题2】②不出门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
③喂养教育所有孩子。⑥是勤俭持家的表现。
【小题3】“恐怕妻子改嫁”的说法错误。原文“我死尔能自保乎?”是说丈夫担忧自己死后,周节妇自己不能保全孩子。
【小题4】略参考译文:周节妇,姓赵,名淑。 她的父亲叫周孟德,精通文献经典,有两个女儿,节妇年长而且贤惠。
尤其喜爱节妇,教授她《论语》、《孝经》、《列女传》,都能通晓书的文义。十八岁时,父亲寻找适合作女婿的人,找到了同县的周本恭,把妇女儿嫁给了他。
刚出嫁,婆婆就去世了,不久,公公和丈夫的哥哥嫂子也相继死去。 哥哥的儿子宗显年纪还小,节妇辅助丈夫办理丧理,办理丧事都符合礼法,养育宗显如同自己的儿子。
出嫁十一年,生育三个男孩;叫做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刚出生时,天下大乱。
丈夫被疾病缠绕,病得很厉害,担心自己的病不能好,面对着节妇说:“现在兵革四起,孩子们这样孤单柔弱,我死后你能保全他们吗?”节妇把手指咬出了血,哭着说:“老天在上,如果我不能保全这些孩子的话,老天就让我死!”丈夫死时,节妇年二十九,号啕大哭,哭泣间,含着食物喂养孩子们,从没有迈出过家门槛。 第二年,国朝与张士诚建立的吴国对抗作战,两兵相交烧杀掳掠,家里没有剩下丝毫财产,节妇抱儿子和侄子宗显跟随一妾外逃,到处逃走躲避。
只拿着官府登记自家田地的簿册,在深山和幽邃的山谷间行走,忍饥挨饿跌跌爬爬,削树皮、采野菜来吃。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苦呢(意思是让她改嫁)?”节妇很生气,不和这个人说话,剪下鬓发给他看,声色俱厉,使人不敢靠近。
战乱结束回到家里,富民几乎把她家的田地全侵占了,节妇拿着田契和他们争辩,最终得以保全。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廷。
节妇极力推辞不愿上报,于是免除她家的徭役。节妇感动落泪,每天纺麻织布,来接济困乏。
购买《诗经》《书经》等儒家书籍,教诲孩子们,夜里在屋子里点燃松脂,坐在孩子们两旁而亲自教授他们。 有人懈怠低头打瞌睡,就打板子呵斥,一点也不宽恕。
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否则,就生气叹息一整天。节妇因为丈夫的哥哥死得早,只有儿子宗显在,给他娶媳妇,比自己的儿子早,吃穿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别人分辨不出来。
儿子们谦虚友爱,都有士大夫的操行。宗祚入太学为太学生,以文章与德行扬名,人们都称节妇善于教导孩子所致。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复蒋松如书 (1)而又以知君子之?
1。
A2。B3。
D4。A5。
(1)而且又因此了解了君子的内心,虚心善诱,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到了这种程度。(4分)(2)利禄的道路一打开,那些研究这种学问的人,把它当作获取富贵的手段罢了。
(3分)(3)汉儒的言论,并不是没有超过宋儒而应当吸取的内容。(3分)1。
试题分析:舍:谦辞。舍侄,侄儿。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文中无“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排除错误选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虚怀善诱”译为虚心善诱,“善”译为长处, (2) “途”译为道路,“学者” 指研究学问的人,“以为”译为以之为,把…。作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注释: [1]闾(lǘ)里:乡里。 [2]聩(kuì):天生耳聋。
霿(mèng):晦,昏暗。[3]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和凤凰一样,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用来形容文章,则是指文辞优美有文采。[4]欣忭(biàn):欣喜愉悦。
忭,快乐。[5]识(zhì):通“志”,记。
行间:文字中间。 此句说自己见到蒋的大作后,回信表明看法。
[6]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
[7]高明: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指对方的见识、学术比自己高明。[8]被:受,承当。
专辄:专擅,专断。辄,车箱两旁可凭依处,引申为倚恃妄作之意。
[9]手书:亲笔信。[10]衷:内心。
[11]草木臭(xiù)味:草和木是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喻同类的人为草木臭味。《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臭,气味。[12]曲:曲折深刻。
[13]古儒:此指汉代的经学家。拙滞:拘泥,笨拙。
[14]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推崇汉儒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
到乾隆嘉庆年间,姚鼐、戴震等人更发展以汉儒的训诂方法,虽有成就,但也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与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学对立。[15]专己:自专,独断专行。
[16]因:所以。[17]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即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
[18]戴东原: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学者,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
他以训诂探讨古书义理,有力的批评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19]钱献之:钱坫,字献之,江苏嘉定人。
清代书画家、学者。姚鼐曾作《送钱献之序》,畅谈当时理学、汉学之争。
[20]木铎(duóo):木舌的铃,古代用于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之。《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何必担心丧失官职呢?天下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子作为传播光明政治的喉舌。 [21]苏氏说:苏氏解释“木铎”一段,认为上天使孔子失位,周游四方,像木铎一样辛苦于道路。
[22]集注:即朱熹的《论语集注》。[23]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24]蓉庵:疑为蒋炳的号。蒋炳,字晓沧,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雍正举人,擢御史,为官三十余年,有政绩。 [25]颖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此指蒋炳儿子蒋熊昌。熊昌曾任颖州知府,这里用官职称呼。
同年:乡试、会试同榜考取者称为同年。姚鼐与蒋熊昌同榜中进士。
[26]教言:教诲之言。对别人意见的尊称。
[27]愚陋:自我的谦称。[28]宥:原谅。
5.文言文(论语三则解释)
1.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司马牛犹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1.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2.原文是‘忧’字,上面错了···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3.齐景公问孔子怎么管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君做到君的本分,臣做到臣的本分,父做到父的本分,子做到子的本分。”
齐景公:“你说的好极啦!真象你说的那样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个儿子,虽然有再多的粮食,我能吃的到吗?”。
6.论语三则的原文 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7.《论语》三则 文言文 翻译
1。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翻译: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3。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
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