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教版中考中考文言文(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重点)
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重点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天津市的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查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中考考纲规定,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自课外,这在心理上给学生是一种压力,导致做题时紧张,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得分不高。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文言文的材料虽然来自课外,但它所考查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如文言实词的考查均在课本中出现过,虚词的考查也规定了一定的数量。
所以可以这么说,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我们学生能对课内的文言文有了较好的掌握,有迁移能力,那么,就可以说,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的考查。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际的文言文复习中,采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复习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减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当然,这三个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就可以减少一定的数量,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迁移,如“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 就可以进行迁移,句子中的“甚”在我们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有出现,整篇文章通过这样一迁移,我们就能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看”是指在读完以后,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不妨到题目中去寻找一些信息,所以,我们的看就是看题目。
在题目中寻找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当然,在题目中发现了这样的词语,我们同样是需要进行迁移的。
“三迁移”指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运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题目,可以说是迁移的汇总。 能否做好文言文语段,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那么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并非是高深莫测的。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 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
2.求人教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一定要和书上一样实在不一样的话也不能相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一)七年级上册1、郑人买履一、原 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二、实词列举:1、自度其足:量长短。
2、置之其坐:放置。同“座”,座位。
3、操:拿,携带。4、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5、及反:到,等到。 同“返”,返回。
6、遂:终于。 7、宁:宁可。
8、无自信:不。三、虚词列举:1、之 ①置之其坐:代词,量好的尺码。
②至之市:到……去。③试之以足:代词,鞋子。
以:用。2、其 ①自度其足:自己。
②置之其坐:自己。 3、而 ①而置之其坐:表承接。
②而忘操之:表转折,却。四、文章翻译:郑国有个人将要买鞋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上,却忘记了携带尺码。鞋子已经拿到手了,就说:“我忘带尺码了。
”就返回家取尺码。等到返回,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呢?”(那人)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刻舟求剑一、原 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实词列举:①遽契其舟:立即,匆忙。
雕刻。②是吾剑:指示代词,这儿。
③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三、虚词列举:1、之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入水求之:剑。
2、其 ①其剑:他的,指楚人的。②遽契其舟:那。
③从其所契者:他,指楚人。3、而 ①而剑不行:表转折,但是,却。
4、于 ①自舟中坠于水:到。自:从。
四、文章翻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立即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 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余:代词,我。
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 明察秋毫:这是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眼力。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开头这一句形容目光敏锐,既不怕强烈阳光的刺激,又能观察入微,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拟:比。 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
则:连词,那么。 或:连词,或者。
果然:副词,真的,果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个“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为 (wèi):介词,表原因,可作“因为”讲。[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
作……观:即“当……看”。 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晴细看。 于:在。
丛杂:多而杂乱。 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
为。
”是固定结构。
“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 神游:这里指在想像中游历。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
之,指“二虫斗”。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移,搬开。而:表。
3.中考必备文言文翻译(人教版)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中考文言文点击之桃花源记试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