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僧明文言文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4分)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4分)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

    试题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B小题4:(1)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

    (关键点:“遗”译为“赠送”“文育不之省也”是宾语前置句,“省” 是“了解、知道”之意。句意。)

    (2)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 关键点: “须臾”译为“很快”“暴”译为“突然”“见”译为“我”。

    句意。)(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 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 关键点:“谨”译为“认真从事” “孝悌”译为“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是状语后置句。句意。)

    2.有关周文育的古文及答案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①,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②,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③遗而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④,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参军,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选自《陈书》,有删节)

    周文育,字景德,是义兴阳羡人。(周文育)少年时父死家贫,原先家住在新安寿昌县,本姓项,名叫猛奴。(周文育)十一岁时,能够在河里来来回回游泳几里远,能跳五六尺高,和很多孩子在一起游戏,没有人能够赶上他。义兴人周荟担任寿昌浦口戍主,见到周文育认为他很出众,便召来同他交谈。周文育说:“母亲年老家境贫寒,哥哥姐姐都长大了,赋役负担使我们生活困苦。”周荟很同情他,便随周文育到家里,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让周文育做自己的儿子,母亲便把他给了周荟。等到周荟做官的任期满了,便带着周文育回到京,带他去拜见太子詹事周舍,请周舍给他起个名字,周舍便给他起名叫周文育,字景德。周荟让哥哥的儿子周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对弘让说:“谁能学这些东?要得到富贵只有长矛就行了。”周弘让认为周文育有雄心壮志,便教他骑马射箭,周文育很高兴。

    司州刺史陈庆之和周荟是同郡人,平日相互交好,起用周荟做前军军主。一次陈庆之派周荟带领五百人到新蔡县悬瓠,慰劳白水蛮人,蛮人密谋活捉周荟然后把他送给魏,事情被发觉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全军第一。周荟在阵前战死,周文育驰马夺回周荟的尸体,贼兵不敢逼近。到夜里,双方各自退兵。周文育身上九处受伤,伤好后,请求回乡送葬,陈庆之赞赏周文育的节义,赠给他很多丧葬费用送他回乡。安葬完了,恰好赶上庐安兴担任南江督护,他起用周文育和他同行。周文育多次征讨俚獠,所到之处都立有战功,授官为南海令。庐安兴死后,周文育和杜僧明攻打广州,被高祖击败,高祖释放了他们,详情记载在《杜僧明传》里。

    后来监州王劢让周文育担任长流参军,(周文育)深受重用。王劢的职务被别人替代后,周文育想要和王劢一同北下,走到大庚岭,去找卜人占卦,卜人说:“您如果北下不过当个县令,南下便能称公封侯。”周文育说:“有足够的钱财就可以了,谁还想当公侯。”卜人又说:“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当天晚上,住在客店里,有个商人要和周文育博戏赌钱,周文育赢了商人,得银子二千两。第二天一早周文育去辞别王劢,王劢问他什么原因,周文育把卜卦及赢钱的事告诉他,王劢就让他走了。高祖当时在高要,听说周文育回来了,非常高兴,派人去接他,给了(他)很多赏赐,(并把他)分配在军队任职

    明文,答案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 爱

    【答案】 【小题1】B【小题2】D【小题3】C【小题4】A【小题5】(1)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

    (2)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就把我的话作为证明)。(3)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军中第一。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善”是“与……交好”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介词,被/介词,比; B连词,跟/动词,给; C动词,作/介词,替;D都是副词,表顺承,于是、就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A第一句表明周文育幼壮志,B第二句说的是陈庆之,D第二句表明周文育喜欢钱财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4】试题分析: “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收他为养子”错,是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试题分析:各句的得分点:(1)善、遗、不之省各1分(2)须臾、见信、以……为,各1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周文育,字景德,是义兴阳羡县人。

    少年时父亲去世家庭贫苦,原先住在新安寿昌县,姓项,名猛奴。11岁,能在河水里来来回回游几里远,能跳高五六尺,与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座游戏,没有人能赶上他。

    义兴人周荟担任寿昌浦口戍主,见到周文育认为他很出众,便招来和他谈话。周文育说:“母亲年老家里贫穷,哥哥姐姐都已长大,一直被赋役困扰着。”

    周荟同情他,就随着周文育到他家里,向他母亲请求领养周文育为养子,母亲就同意了。等周荟官职期限任满,就带着周文育回到京城,拜见太子詹事周舍,请他为文育取名字,周舍就为他取了这个名字,字景德。

    周荟让哥哥的儿子周弘让教他书法、算术。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

    对弘让曰:“谁能学这些,要想取得富贵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周弘让认为他有雄心壮志,教他骑马射箭,文育非常高兴。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一向相处很好,起用周荟为前军军主。 陈庆之派周荟带领五百人前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人,蛮人密谋活捉周荟要送给魏,事情被发觉后,周荟与周文育率兵抵抗。

    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军中第一。周荟在战斗中战死,周文育骑马夺回周荟的尸体,贼人不敢逼近。

    到了晚上,各自退兵。文育身受九处创伤,伤好后,辞请回家安葬父亲,陈庆之认为他很有节义,送给他很多助葬的物品然后送走了他。

    安葬完毕,恰好碰上庐安兴做南江督护,他起用周文育同行。多次征讨俚獠,立下很多功劳,授职南海令。

    庐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被高祖打败,高祖赦免了他,记载在《僧明传》里。 后监州王劢让周文育担任长流参军,周文育深受重用。

    王劢被取代,周文育想和王劢一起北下,到大庾岭,问占卜的人,占卜的人说:“您北下不过作个令长,向南可以作公侯。”文育曰:“有足够的钱便可以,谁期望作公侯。”

    占卜的人又说:“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 ”这天晚上,住在旅馆,有商人请求和文育赌博,文育赢了他,得到银子二千两。

    第二天早上辞别王劢,王劢问他原因,文育把事情告诉他,王劢就让他回去了。高祖在高要,听说他回来,非常高兴,派人迎接他,大加赏赐,分在军队中任职。

    4.《节选旧唐书•杜甫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

    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5.文言文答案/p

    1.c

    2.有信用 诚信

    (没有点点的 全翻译是)惩罚严厉而坚决

    有人因为救火而死的,获得等同战死时的奖赏

    披着沾湿的衣服救火的人

    3越王问大夫文种说:“我想讨伐吴国,可以么”

    不救火的人 ,等同于投降敌国的罪责

    4 因为文种给越王的建议 想检测一下自己的赏罚制度是否管用

    5人之救火死者 比死敌之赏

    救火不死者 比胜敌之赏

    6赏罚严明 则可治军 军纪严明 则可取胜

    6.毛遂自荐 文言文答案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余无可取者( ) 2.其末立见( )

    3.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 4.使遂蚤得处囊中( )

    二、翻译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三、成语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参考译文和答案】

    96.毛遂自荐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一、1.剩下的 2.尖端 3.向 4.通“早”

    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 2.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

    三、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自己推荐自己 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7.《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8.苏武牧羊文言文答案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杜僧明文言文答案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