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侗传文言文翻译(《读书须有疑》小古文怎么翻译?)

    1.《读书须有疑》小古文怎么翻译?

    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啊,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的问题,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就会慢慢的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1、【原文】

    《读书须有疑》 朱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作者简介】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2.新淦寇綷至,民陷于胁葱者千余人文言文翻译

    新淦寇綷至,民陷于胁葱者千余人

    译文:

    新淦的贼寇突然攻来,百姓陷入胁迫,被迫跟从的有上千人。

    出自《胡延平寿昌传》

    胡延平,名寿昌,字子祺,平常用胡子祺的字。历任官职,直到延平知府,在任期间实施了很多好的政务,老百姓很崇敬他,不用名字来称呼他,因此称他为延平。他是吉安吉水人。(洪武)三年,升任延平知府,他对老百姓的恩惠、爱抚和在彭州时一样。他审查州里原有的制度,凡是给老百姓带来困苦的,全都废除。办公场所旁边有一个狐狸庙,多次兴妖作怪,前任知府搬家躲避。延平命令把庙拆了,在上面重新盖了房子住在里面,闹妖怪的事立刻平息了。更加修建整理了学堂,亲自去激励读书人学习,为李侗先生修建庙宇来祭祀他,务必做到用礼教感化老百姓。过了一年,各种荒废是事业全都兴起了,老百姓都崇敬、信赖他。忽然得了几天病,还是处理政务不停。左右的人说:“您应该稍微休息一下。”延平说:“一天没有断气,怎么可以怠慢皇帝安排是事情一天呢!”他的家人还住在吉水的,也发现有颗大星落在房子上。这天,延平在岗位上去世,是在洪武丁已年十二月,时年四十五岁。州里的人为他停止集市贸易,跑来哭泣吊谒,就像自己的亲属去世了一样。

    文言文,翻译,李侗传

    3.文言文翻译

    翻译《吕蒙传》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邓当去陆口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传闻鲁肃曾对邓当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中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做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4.《训学斋规》

    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口。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扩展资料:《训学斋规》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

    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

    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十月,派人访查白。

    李侗传文言文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