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颜回穷的文言文(论语中描写颜回穷的句子)

    1.论语中描写颜回穷的句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这讲的是颜回死的时候他父亲向孔子请求用孔子的车卖来作颜回的椁(外棺)的事情。这应该也可以算穷了吧?。

    关于颜回的文言文,颜回文言文翻译,孔子赞美颜回的文言文

    2.颜回的古文翻译

    原文: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文言文,形容,颜回穷

    3.古文 孔子断粮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注释】

    ①兴:起。②固:固守,安宁。③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 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4.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出自那里,原文是什么呀

    孔子误会颜回,至少可以在两个地方找到记载,但两处在后半段却有很大差异。

    一则出自《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原文如下: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

    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另一则出自《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原文如下: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

    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

    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第一则的大意是:“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一共七天都没有进食。估计实在是累坏了,也顾不得礼仪,在白天都躺着休息,以保存体力。

    后来颜回想办法讨到了一些米,就拿回来煮饭。快要熟的时候,恐怕是饭香吸引了孔子,反正正好孔子路过,远远看见颜回从锅子里抓了一点饭出来自己吃掉了。

    等到颜回拿着饭请孔子吃饭的时候,孔子假装不知道,起身说:‘我梦到祖先了,应该那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他们。’颜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到锅子里了,我抓了出来,扔掉总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

    ’孔子听到后反省道:‘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道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那么凭借内心来做一个衡量吧,到头来也不可靠。看来要看懂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第二则开头也是交代孔子被困陈蔡,七日不食的窘境。

    随后关于饭食的来源却是子贡和当地人物物交换得来的。而后做饭的依然是颜回,而且还加了一个子路。

    接下来明白交代有灰尘掉到饭里,颜回抓出来吃掉了。但看到这个动作的不是孔子而是子贡。

    子贡看到后就很不平,跑到孔子那里说:“如果一个人变节了,还能算得上仁义和廉洁吗?”孔子说:“当然不算!”子贡就说了颜回偷吃饭的事。结果孔子说:“我一直相信颜回是仁者。

    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会怀疑他,恐怕是另有隐情吧。你先别说了,我会问他的。”

    接下来,孔子考问颜回的情节与之前的故事也一样。听完颜回的陈述后,孔子说:“是啊,要是我也会吃的。”

    颜回出去后,孔子对周围的人说:“我这样信任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周围的人都信服了。

    这两则故事,无论从故事结构还是情理来说,我都更喜欢前者。 首先,第一则故事虽短,却在叙述中故意隐去了灰尘掉入饭锅的情节,留到后面交代。

    从而是的故事一波三折,富有悬念。而第二则明确交代灰尘入锅的事实,整个故事显得很平泛,缺乏美感。

    其次,第一则故事中的更像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生的,不同于常人的是孔子最后的反省。而第二则故事中,却显得不合情理。

    第一,既然是颜回和子路一起煮饭的,那么饭掉到锅子里后,颜回一定会和子路商量,而不是自作主张一个人悄悄抓起来吃掉。 第二,子贡去告状,没有交代他知不知道真相。

    如果不知道,按说同学的关系更亲近,子贡应该先和颜回沟通,至少也会向子路打听;如果明明知道了,还去告状,那么子贡人格又就有问题了。 第三,孔子对颜回百分百的信任,也异乎常情。

    当然他们是圣贤,你又能说什么。 第四,第一则故事中写到了“昼寝”,这为后面的“说梦”做好了铺垫;而第二则故事没有交代这一点,还在后面安排场景,让孔子和“二三子”陈述他对颜回的信任。

    整个场景很从容,根本不像是饿了七天的样子。 据此分析,第一则故事更可能是真的,而第二则很可能是“孔子之罪人”的“腐儒”为了美化孔子故意改编的,可惜让子贡做了牺牲。

    这真实“孔颜无端作圣贤,子贡无辜成小人。”。

    5.颜回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论语•雍也》:“哀公问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弟子孰为 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据《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宇子渊,为孔子弟子。颜回性好学,乐道安贫,虽一 箪食、一瓢饮,居于陋巷,终不改其乐。颜回为人笃诚、克己修身,不迁怒于人,不重犯过失,在孔子诸门生 之中以德行而著称。后人常用以指喻安贫乐道、德行高尚之人,遂以为典。

    唐•褚亮《伤始平李少府正己》:“辅嗣俄长往,颜生即短长。”

    唐•钱起《过张成侍御宅》:“从军谁谓仲宣 乐,入室方知颜子贫。”

    唐•王维《田园乐》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宋•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 三十韵》:

    “秦痒疏杯酒,颜窳赖斗储。”

    金•元好问《送穷》:“日吉时良 利动迁,可能颜巷卜终焉。”

    供参考。

    6.谁有孔子家训颜回的译文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

    颜回退回。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

    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选自《 孔子家语· 颜回》 )。

    7.论语描写颜渊的句子(衣食住 品质等)

    1.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3.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憾,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8.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逊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10.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2.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形容颜回穷的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