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伶官传序文言文现象(伶官传序知识点整理)

    1.伶官传序知识点整理

    《伶官传序》文言基础知识点 一、一字多义 与

    1.给。

    2.读yú,通“欤”。

    3.为,给,替。

    4.和。

    5.亲附,亲近。 归

    1.归附,归依。

    2.返回。

    3.归还。

    4.归聚,汇聚。 易

    1.容易。

    2.轻易。

    3.替代。 告

    1.祭告,祷告。

    2.告诉,告知。

    3.上报,报告。

    4.祭告,祷告。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二)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三)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伶官传序文言文知识点,伶官传序文言文阅读

    2.伶官传序得通假字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等文言整理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二: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三: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动 1.忧苏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给他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相当于“以至于”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序文,现象,伶官传

    3.伶官传序详细注释(字字落实)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请按一下采纳哦~O(∩_∩)O谢谢~

    伶官传序文言文现象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