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石鉴列传文言文(文言文求翻译)
1.文言文求翻译
许孜,字是季义,籍贯是东阳吴宁。孝顺友爱恭敬礼让,聪明又爱学习。二十岁的时候,拜豫章太守(官名)会稽人孔冲为师,向他学习《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这些书。学完后就回家(指小镇或乡下的家里)了。孔冲在郡里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哀,前去吊唁,并送丧到了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期间吃素、在灵前服务(这些都是古人居丧的礼节)、穿孝服。不久后父母去世,许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拐杖站起,把墓地营建在县的东山,亲自背土,不受别人的帮助。有人可怜他病弱劳累,苦求他接受帮助,许孜在白天不阻止别人帮助他,但到了夜里,就把别人帮他做好的部分去除掉。他每次悲号,都吸引了大量的鸟兽。许孜因为在服丧,就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坟墓旁边,并在墓边种了五、六里的松柏。有鹿破坏了他种的松树,许孜悲叹说:“只有鹿不体谅我啊!”第二天,忽然看见鹿被猛兽杀死,放置在它所破坏的那棵树下。许孜怅然惋惜不已,为鹿作了坟,把它埋在路边。猛兽就在许孜面前自杀了,许孜更加叹息,又把猛兽埋了。后来树木茂密,不再被破坏。二十多年后,许孜另娶了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请安,对待死去的父母就像他们还活着一样。鹰和野鸡栖息在他家房梁屋檐上,鹿和猛兽在他院子里,挨挨蹭蹭的一起走,都不互相攻击捕食。
元康年间,郡里访查孝廉,许孜没参加,一辈子就当平民。八十多岁,在家里去世。同乡的人都管他家叫“孝顺里”。
咸康年间,太守张虞上疏说:“我听说圣贤让人民明白教化的方式是推举好人,夸赞或贬低一个人,道理才能源远流长。我谨慎的调查了我属地的吴宁县已经去世的许孜,他节操清明坚定,从不争斗,言行一致。当他侍奉师父的时候,尽了义;到他父母去世,(他的所作所为)真是过去和现在的人都少有达到的。大家都说动物都被感化,猛兽不作恶。虽然我没亲眼看见,但听到很多这些话,我认为蔡顺、董黯都不如他。许孜已经去世很久,但他儿子还在,性情行为纯良诚实,现在也把家安在墓边。我认为许孜体现的节操,世间少有,应该标榜他让他的事迹流传,录用他的后代,这样能酬劳过去的行为,鼓励将来的善行。《阳秋传》说:‘表扬善行要惠及他的子孙’。我不识大体(谦辞),请您思考商议。”皇上下诏书表扬了许孜全家,免除了他子孙的赋税和劳役。许孜的儿子也很孝顺。画了许孜的画像挂在堂上,朝夕参拜。
2.古文翻译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
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3.翻译文言文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意思: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