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亨字大用少孤事母孝文言文(能否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这篇文言文)
1.能否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这篇文言文
周书王士良传 【原文】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
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
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魏建明初,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
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
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并即归附。
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邪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
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徙封符垒县侯。
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
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除吏部尚书。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
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
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
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发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
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
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
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
以老疾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译文】 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因为晋代战乱,避难到了凉州。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归附了北魏,担任了敦煌镇将。(他的)祖父王公礼,(担任了)平城镇司马,于是在代郡安家。
(他的)父亲王延,(担任)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就处事谨慎,恪守礼法,不随便(与人)交往。
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尔朱仲远启奏担任府参军事。(王士良)历任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晋封石门县男爵。
后来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步藩捉住,于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右丞,(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
王士良既然(与他)结为姻亲关系,便对他知无不言,于是就跟他讲明利害关系,伊利等人就一起归附了(北魏)。朝廷嘉奖他,晋封晋阳县子爵,不久晋封琅邪县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京担任殷州车骑府司马。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设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专门掌管兵马。当时齐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担任司马,兼任外兵参军。
不久升任长史,加封安西将军,又转而晋封符垒县侯爵。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仍然总管并州兵马事。
不久授任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不久之后,入京担任侍中,转任殿中尚书。
不久,又担任侍中,授任吏部尚书。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
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视事,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他才答应诏令。
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亲自去看望他。
(后来慢慢)病愈。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访求提拔人才。
王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别巡视郡国,只要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才,无不禀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师,又授任侍中,转任太常卿,不久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出京担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
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权景宣待兵围困豫州,王士良带领全城投降。授任大将军、小司徒,赐广昌郡公爵。
不久授任荆州总管,兼任荆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小司徒。
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乡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老朋友还有在世的,远近之人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事。
(后来又)加授上大将军。(后)因年老有病请求辞官回乡,朝廷特别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应(了他的请求)。
开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岁。【注释】1、修谨:谓行事或处世谨慎,恪守礼法。
《南史·袁泌传》:“泌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明史·陆培传》:“培少负俊才,有文名,行谊修谨,客华亭,尝却奔女于室云。”
2、居丧:犹守孝。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中。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唐韩愈《马府君行状》:“女子二人,在室,虽皆幼,侍疾居丧如成人。”《红楼梦》第64回:“贾珍、贾蓉此时为理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苫,恨苦居丧。”
巴金《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丧期中将喜儿收房……心中有些不满。”3、视事:就职。
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翻译急!!!元德秀者,的那段文言文翻译!
元德秀者,河南人,字紫芝。
开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 德秀少孤贫,事母以孝闻。
开元中,从乡赋,岁游京师。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
登第后,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菌席,刺血画像写佛经。久之,以孤幼牵于禄仕。
调授邢州南和尉。佐治有惠政,黜陟使上闻,召补龙武录事参军。
德秀早失恃怙,(旧时的丧服)麻相继,不及亲在而娶。既孤之后,遂不娶婚。
族人以绝嗣规之。德秀日:“吾兄有子,继先人之祀。”
以兄子婚娶,家贫无以为礼,求为鲁山令。 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汝郡守以客礼待之。
部人为盗,吏辅之,系狱。会县界有猛兽为暴,盗自陈日:“愿格杀猛兽以自赎。”
德秀许之。胥吏日:“盗诡计苟免,擅放官囚,无乃累乎?”德秀日:“吾不欲负约.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
即破械出之。翌日,格猛兽而还。
诚信化人,大率此类。 秩满。
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杏然有长往之志,乃结庐山阿。岁属饥歉,庖厨不爨,而弹琴读书.怡然自得。
好事者载酒肴过之,不择贤不肖,与之对酌,陶陶然遗身物外。琴觞之余,间以文咏。
率情而书,语无雕刻。所著(季子听乐论>、,为高人所称。
天宝十三年卒。时年五十九,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
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 元德秀,河南人,字紫芝。
唐朝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 德秀小时候丧父,生活贫苦,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
开元年间,由乡里举荐,常年在京城游学。不忍心离开母亲,每次出行就自己肩负板舆(背着母亲),和母亲一起到长安。
中进士后,母亲去世。在母亲墓地之侧建庐居孝,不吃盐,不吃酪,睡觉时底下不垫茵席,刺出血来画像写佛经。
时间长了,凭着是孤儿,人又小,(按照法令)领俸禄做官,调任邢州南和尉。 辅佐治理事务有很好的政绩。
黜陟使向上报告了。(朝廷)召他任龙武录事参军。
德秀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接连为父母服丧,没有赶上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娶妻。成为孤儿后,于是不再娶亲。
元氏家族的人用绝后来规劝他,德秀说:“我的哥哥有儿子,可以承继先人的香火。 ”因为侄子结婚娶妻,家里穷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办婚礼,所以请求作鲁山县令。
这之前,德秀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脚,不能慢跑拜礼,汝郡郡守便用客礼来对待他。县中有个人偷盗,官吏逮捕了他,关在牢里。
恰好鲁山境内有猛兽作乱,偷盗者自己说:“愿意拼杀了猛兽来赎自己的罪。 ”德秀答应了他。
官吏说:“这盗人使用诡计只求逃走,你擅自放走了官府的囚犯,岂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德秀说:“我不想违反承诺,受到牵累我一个人担罪,一定请求不连累诸位。”于是打开枷锁放出偷盗者。
第二天,那个人杀了猛兽回来了。(德秀以)诚信感化他人,大多都是这种做法。
任官期满,德秀向南游览陆浑山。看见了好山水,不期然便有了长期隐居的想法,于是在山冈上修了房子。
有一年遇到饥荒,厨房里烟火不生,而德秀弹琴读书,怡然自得。好事的人拿着酒和菜肴拜访他,德秀不分贤能与否,都和他对饮,乐陶陶地,超然物外。
弹琴喝酒之外,偶尔吟诗作文。任情而写,语言没有雕琢。
他所著的 天宝十三年德秀故去,时年五十九岁,门人共同谥他“文行先生”。士大夫认为德秀品性高洁,不直呼他的名字,称他元鲁山。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8.D(胜过,超越)9.A(均为代词,之。
B分别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得。C分别为:判断动词,是;介词,对。
D分别为:介词,于,引出对象;介词,于,表比较)10.C(“在接济穷人时,不分亲疏、贤愚都一律平等对待”错)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范文正公,是苏州人。 生平喜欢布施助人,他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但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
在他显贵的时候,他购置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一千亩,称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众族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子女出嫁、娶妻结婚、遭遇不幸、办理丧葬,都有供养。
他选择族人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主持这件事,并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
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有丧事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埋葬小孩的给十千钱。 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有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充足并有结余,而没有穷尽的时候。
退职回家等待缺额的人,给予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搁了二十年。 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国家大政,于是才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自己的志愿。
他死了以后,后代子孙继续他举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与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自己却一生贫穷;他死的时候,身上没有衣服来殡殓,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了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坐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你这是隐藏君上给予的赏赐啊!”晏子说:“我自从显贵到现在,父亲这族人,出外没有不乘坐车辆的;母亲这族人,没有不衣食丰足的;妻子这族人,没有挨冻受饿的;齐国的士人等着我救济生火做饭的士人,有三百多人。
这样,算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上的赏赐呢?”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爱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以及桓子的服义。
又爱晏子的仁爱有等级,而说话有次第:先是父族,次是母族,再次是妻族,然后才说到疏远而贤良的人。孟子说:“亲爱亲族才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才能够爱惜万物。
”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现在看范文正公举办“义田”的办法,比晏子更好。
他规划得很远,似乎又胜过晏子。唉,世上那些登上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府门宅第的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的繁盛,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连他的门也不能进的,难道少吗?何况对那些需要施舍与他关系疏远的贤人呢。
地位低些的卿、大夫、士,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也只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拿着壶瓢讨饭,以至饿死在沟渠中的,又难道少吗?何况对其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所说的罪人啊。文正公的忠诚义气满朝廷,功业的成就满边疆,功名满天下,后世一定有史官来书写,我可以不必记述了。
我只是推崇他的义举,因而把它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四、(23分)。
4.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概括,不是文言文的
第二十九回概括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孙策在与大臣商讨偷袭许昌的计策,那时曹操屯兵官渡,许昌兵力空虚,可是外面沸沸扬扬的,吵的谈论被迫终止。
孙策出门一看,原来是个叫于吉的道士来了,那道士治病救人很有一手,可是孙策不信,说:“你和黄巾起义的张角一样,是个妖道,留在世上只能兴妖作乱!”说罢,拔出剑来,杀了于吉,此时孙策伤口的金疮崩裂,医生曾说那个伤口百日之内不能动怒,一旦发怒,则无药可救。 孙策知道自己不行了,把18岁的孙权招过来,托付重任。
临死对孙权说:“论打仗,你不如我;论治理,我不如你,你要继承先父的遗愿啊!军事不懂的问周瑜,国家内务不懂问张昭。”说完,一命呜呼。
孙策死,孙权即位,取消偷袭许昌的计划,开始采取攻打江夏的黄祖,为父报仇。
5.求:文言文《南史》翻译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篇 《南史·范缜传》译文 范缜传 缜字子真,少孤贫,事母孝谨。
年未弱冠,从沛国刘瓛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
瓛门下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间聊无耻愧。及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仕齐,位尚书殿中郎。永明中,与魏氏和亲,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
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
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
退论其理,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出,朝野喧哗。
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
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其险诣皆此类也。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
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 “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后为宜都太守。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缜乃下教断不祠。
后以母忧去职。居于南州。
梁武至,缜墨缞来迎。武帝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
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选自《南史》卷五十七) 译文: 范缜字子真,少年时父亲去世,很是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敬。
二十岁以前,跟沛国刘瓛学习,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古代成年礼仪)。在刘瓛门下数年,总是穿草鞋布衣,步行于道路。
刘瓛门下有许多乘车跨马的贵族子弟,范缜处在他们中间,一点儿也不感到羞愧。长大以后,博通儒家经典,尤其精于《三礼》。
性格诚信直爽,喜欢直言不讳大发宏论,不被士流朋友们接受。只和表弟萧琛友善,萧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辩者,但总是佩服范缜的言简意深。
在齐朝作官,担任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与北魏和亲,选拔有才学的士人作外交使节,范缜和他的堂弟范云、萧琛、琅邪郡颜幼明、河东郡裴昭明相继奉命出使,都扬名于邻国。
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招宾客,范缜也预选在其中。曾经陪从子良,子良精通并信奉佛教,而范缜则大力宣称无佛。
子良问他:“你不相信因果,哪儿来的富贵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生好比树上一起开的花,随风飘落,自然有的拂着帘幕落在茵席上,有的穿越篱笆墙掉到粪坑里。坠落在茵席上的,就是殿下这样的人,掉进粪坑里的,就是下官这样的人。
贵贱虽然差别很大,因果又在哪里呢?”子良不能说服他,然而对他很不赞同。范缜回去后推论他的道理,著成《神灭论》。
认为:“神就是形,形就是神,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灭。形是神的物质实体,神是形的作用表现。
那么形是指它的物质实体,神是指它的作用表现,只是角度不同,形和神,不能认为是不同的东西。神对于实体,好比锋刃与刀的关系,形对于作用,好比刀与锋刃的关系。
说锋刃并不是指刀,说刀也并不是指锋刃,然而舍弃锋刃便没有了刀,舍去刀也就没有了锋刃。没有听说过刀没有了锋刃还存在,那么怎么能使形亡失了而神仍存在呢!”此论一出,朝廷内和社会上都一片哗然。
萧子良召集僧众和他辩论,却不能使他屈从。 太原王琰写文章讽刺他说:“可悲啊!范先生,居然不知道他先祖的神灵在哪里。”
想封住范缜的嘴。范缜却回答说:“可叹啊!王先生,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哪儿,却不肯杀身去侍奉他们。”
他的惊人之语都如同此类。萧子良叫王融对他说:“神灭之论不合道理,而先生仍要坚持它,恐怕会损伤名声教化。
凭着先生的高才,何愁不能作到中书郎?却非要不合常理这样说,应该抛弃你的观点了。”范缜大笑道:“假使范缜要卖论求官,早已作到尚书令和宰相了,岂止是中书郎啊。”
后来作宜都太守。当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范缜下令让断了香火不准祭祀。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住在南州。梁武帝来到这里,范缜穿着黑色丧服来迎接,粱武帝与范缜有同在萧子良西邸共事的旧情,见到他很高兴。
等到平定了建康城,委任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郡内任上为政清廉简约,只享用自己的俸禄而已,不贪余财。
6.既还,图山川形势以献,余使者多以贿败,惟亨等各赐衣九袭 什么意思
既还,图山川形势以献,余使者多以贿败,惟亨等各赐衣九袭 。
翻译:
回朝,将那里的山川形势绘图献与朝廷。其他使臣差不多都因受贿而罢官,只有亨等各受赐衣九套。
出自《元史·列传》马亨传。
原文:
马亨,字大用,邢州南和人。世业农,以赀雄乡里。亨少孤,事母孝,金季习为吏。庚寅,太宗始建十路征收课税使,河北东西路使王晋辟亨为掾,以才干称。甲午,晋荐于中书令耶律楚材,授转运司知事,寻升经历,擢转运司副使。庚戌,太保刘秉忠荐亨于世祖,召见潜邸,甚器之。既而籍诸路户口,以亨副八春、忙哥抚谕西京、太原、平阳及陕西五路,俾民弗扰。既还,图山川形势以献,余使者多以贿败,惟亨等各赐衣九袭。癸丑,从世祖征云南,留亨为京兆榷课所长官。京兆,藩邸分地也,亨以宽简治之,不事掊克,凡五年,民安而课裕。丁巳,宪宗遣阿蓝答儿等核藩府钱谷,亨时辇岁办课银五百铤,输之藩府,道出平阳,适与之遇。亨策曰:“见之则银必拘留,不见则必以罪加我,与其银弗达王府,宁获罪焉。”避而过之,阿蓝答儿果怒,遣使逮之王府。世祖询亨曰:“汝往,得无摭汝罪耶?”对曰:“无害,愿一行。”乃慰遣亨。既至,拘系之,穷治百端,竟无所得,惟以支竹课分例钱充公用,及僦公廨辇运脚价为不应,勒偿其直而已。世祖知其诬,更赐银三十二铤。己未,从世祖攻鄂州,洎北还,遣亨驰驿往西京等处罢所签军,并抚谕山西、河东、陕右、汉中。既还,复遣转饷江上军实。
http://so.gushiwen.org/guwen/bfanyi_7700.aspx?=CrWcHBlwtmURGuFgisR6
7.急求《新唐书·卓行传·元德秀》翻译,谢谢各位了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至京师。
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穷困调南和尉,有惠政,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
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
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爱陆浑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
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
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簟瓢而已。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河南州县人。
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
考上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守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守护,饭食中没有盐和醋,睡觉时没有什么垫在身下。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而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好名声。
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干吗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死了母亲,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
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在此之前,他因为从车上掉下伤了脚,不能快步行走拜见,但是太守却以贵客的礼节对待他。
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可以背弃约定的事。
如果有所牵累,我应当定罪,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
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
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 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
(后来)竹筐里带着绢一匹,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家里不造围墙,不用钥匙,也没有仆人小妾。
碰上荒年,有时揭不开锅。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
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蹇士赋》来比况自己。房琯每次见到元德秀,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利之心洗涤干净。”
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但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 元德秀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
练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忍去左右 ②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B、①许之矣,不可负约 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①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②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D、①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9.下列各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德秀不及亲在而娶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C、河内人其涂炭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德秀具有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母亲在世时,竭尽了做儿子的责任,母亲去世后,严格按照习俗守孝;自己不愿结婚,但勇敢地担当起了养育晚辈的重任。
B、元德秀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不仅为官具有受人称道的良好素质,而且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很有才华,能够弹奏乐曲,创作歌曲,撰写辞赋。 C、选文中重点记叙了“盗尸虎还,举县嗟叹”这个故事,记叙“举县嗟叹”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赞扬元德秀具有有令必行,说话算数的高尚品格。
D、选文除了对元德秀进行了多角度的正面描写外,还通过他人的称颂和赞扬对元德秀进行了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