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浮文言文(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浮槎山水记 )
1.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浮槎山水记
试题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1)(我)后来又得到张又新的《水记》,这本书记载有刘伯刍与李季卿所排列的泉水的优劣次序,(张又新)认为他们的看法是从陆羽那里得来的,但是(我)用《茶经》来考证这些说法,(它们)都不符合。
(“次第”、“考”、“于羽”各1分;句意通顺1分)(2)至于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荫”、“藉”、两个“之”所在的定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小题4:①实地考察,发现浮槎山泉;②走遍幽深隐蔽的地方,感受山林的乐趣;③降低身份,不耻下问,喜欢结交贤士;④勤勉政务,名声远播。
(一点1分,共4分)小题5: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对两处1分,共4分)。
2.端章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出自:《论语·先进》
原文: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释义: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两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扩展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春衫。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参考资料来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文言文翻译
【注释】 ①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
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
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②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③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④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⑤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
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⑥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
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
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
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
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⑾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
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⑿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会同:诸侯会盟。 ⒀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端,礼服。章甫:礼帽。
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⒁希:通“稀”。
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⒂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
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
尔:“铿”的词尾。 ⒃撰:述。
⒄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
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21)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
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
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22)与:赞许,同意。 (23)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2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 一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
4.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浮 fú
〈动〉
(1) (形声。从水,孚( fú )声。本义:漂流,漂浮)
(2) 同本义
[float]
浮,泛也。——《说文》
载沉载浮。——《诗·小雅·菁菁者莪》
浮,漂也。浮游也。——《广雅》
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浮于济漯。——《书·禹贡》
过夏首而西浮兮。——《楚辞·哀郢》
浮天无岸。——《文选·桦·海赋》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油浮于水面;浮梗(随水漂浮的残梗);浮蛆(酿酒未熟时,漂浮在酒浆上的泡沫);浮没(漂流淹没);浮月(浮在水面的月影)。也指飘在空中。如:浮香(漂溢的香气);浮气(浮游的云雾);浮踊(飘浮升腾的)
(4)
游水(如挥动手脚或摆动翅鳍或尾巴)推进身体 [swim]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资治通鉴》
(5)
又如:浮涉(乘舟渡水);浮淫(划船游乐);浮舟(行船)
(6) 超过
[exceed]
罪俘于桀。——《书伪泰誓》
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明史·海瑞传》
(7)
又如:人浮于事;浮征(超额征收);浮冒(虚报;假冒)
(8) 游荡,游手好闲 [idle
about]。如:浮沉草野(浪迹山野乡间;四处漂泊);浮客(四处漂泊的人);浮户(流动而无定籍的户口);浮人(到处流浪的人)
(9) 用满杯酒罚人
[punish sb. with a full cup of wine]
使苏子美读之,必浮白曰:“惜乎击之不中!”——《聊斋志异》
(10)
又如:浮白(罚酒;借指满饮)
词性变化
◎ 浮 fú
〈形〉
(1) 在表面上 [on the
surface;superficial]
耻名之浮于行也。——《礼记·表记》
(2)
又如:浮文套语(不疼不痒的客套话);浮气(非常微弱的气息)
(3) 暂时的
[temporary;provisional]。如:浮支;浮世(世事无定,生命短促);浮铺(地摊。没有固定地点的铺子);浮借(暂借);浮来暂去(刚来就走;来去匆匆)
(4)
轻薄;轻佻
[flighty;frivolous]
教以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国语·楚语》
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梅尧臣《闻进士贩茶》
(5)
又如:粗心浮气;浮逸(轻浮放荡);浮浪(轻薄放荡)
(6) 空虚;无根据。又空虚不实
[hollow;empty;groundless]
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浮称(虚名);浮言(没有实际意义的话);浮幻(不切实际的幻想);浮理(捏造的理由);浮文(虚华无实的文章);浮词(虚饰无根据的言辞);浮议(无根据、不足信的言论)
◎
浮 fú
〈名〉
(1) 疏松细碎的土 [loose earth]
壤土之次曰五浮。——《管子》
(2) 通“瓠”(
hú)。葫芦 [bottle gourd]
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趋。——《淮南子》
(3) 通“蜉”。虫名
[worm]
浮游有殷。——《大戴礼·夏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