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谓标点(文言文中谓的用法)
1.文言文中谓的用法
文言文中“谓”的意思是:告诉;对……说
谓拼音:wèi
释义:
1、告诉:人谓予曰。
2、称呼,叫作:称谓。何谓人工呼吸?
3、〔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说:所谓。无谓。可谓神速。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名谓[míng wèi]
名号;名称。
2、谓之[wèi zhī]
称这是。
3、谓如[wèi rú]
如,例如。
4、有谓[yǒu wèi]
有言。
5、谓称[wèi chēng]
对人的一种称呼,可分为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等十几种。
6、谓然[wèi rán]
通“为”,以……为然,以……为意。
2.文言文加标点并翻译.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 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3.古文中有标点吗
在清代以前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那时的文章断句靠的是每句尾的文言虚词判断;骈文靠对仗断句;诗词格律靠韵脚和当时的曲谱断句。大概在清代后期,教塾的先生为方便刚入学的儿童断句,便用毛笔顶端醮朱砂在断句的地方印上类似“。”的印记。我家现在还有几本我老爷爷读私塾时的书,里有很多红圈,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后来大人告诉后才知道的。
下面的是抄的:
古人写作不用标点符号,标点是五四以后才有的。
古人写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道德经》的原文自然也没有标点,现在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特意加上了标点。
1842年以前,传教士在南洋地区出版中文报刊,其中《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第一份以华人为对象的刊物。其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也有关於世界历史、民俗风情、天文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亦将西方标点符号系统引入中文,不但有断句,包括「、」「,」「。」和地名、人名专用号「求求」都已使用。
古人的书籍文章,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有“句读”(jv do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用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一般有点文化的人,也逐渐适应了这种读法。就是这样,也没有影响古代文化的发展,但是不利于普及。
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
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可分三步走:首先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得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第二步,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得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饿标点符号。第三步,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断句时可抓住以下切入点:抓住话标志“曰”“云”“言”等;抓首尾语助词,如“者”“也”“矣”“夫”“其”等;找排偶句,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根据古汉语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根据古汉语固定格式,如“如……何”“何以……为”“唯……是……”“有以……”等;根据文体特点,如骚体,句尾多带“兮”字,一般是六字成句,近体诗、词的韵脚、平仄、各句字数等都有固定要求。
4.古文标点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议执政②之善否。
然明③谓子产④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何为⑤?夫人朝夕退⑥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⑦,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⑧?然犹防川⑨: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⑩,不如吾闻而药辊辑讹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辊輰讹可事辊輱讹也。
小人辊輲讹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释】 ①乡校。
先秦时期,国家办两类学校,一类是国学,办在京城,属于贵族学校,培养政府管理人才。一类是乡校,办在郊野,属于平民学校,培养为国家服役对象。
乡校,既是学校,也是乡间公共场所,乡人可在那里聚会议事。 ②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③然明,姓鬷(zong),名蔑,字然明。郑大夫。
④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谥成子,又称公孙成子(见《国语·晋语八》)。郑大夫,后为郑相。
主政二十多年。当时郑国弱小,处在晋楚两国双重胁迫之下,由于子产善于执政,获得长时间的安定,受到各国尊重。
⑤何为?为什么要这样。 ⑥人朝夕退,人们白天工作,傍晚完毕回来。
⑦损怨,减少怨恨。 ⑧遽止,很快制止,指乡人怨恨。
⑨防川,预防水患。 ⑩使道,疏通。
道,渠道。辊辑讹药之,以药物治疗。
辊輰讹信,确实。辊輱讹可事,办事成功。
辊輲讹小人,自谦之称。 【译文】 郑国人在乡校里走动,议论着当前执政的人管理好坏。
郑大夫然明告诉子产说:“干吗不把乡校取消呢?”子产说:“为什么要这样?乡人们白天(上午)工作,傍晚(下午)工作完毕到乡校走走,谈论谈论执政者的好坏。他们提到我办得对的地方,我就继续执行;他们提到我办得不对的地方,我就加以改进。
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5.古文加标点
齐 髙 固 入 晋 师 ,桀 石 以 投 人 ,禽 之 而 乘 其 车, 系 桑 本 焉. 以 徇 齐 垒 曰:" 欲 勇 者, 贾 余 余 勇!" 癸 酉 ,师 陈 於 鞌 邴 夏 御 齐 侯, 逄 丑 父 为 右 .晋 解 张 御 郤 克 郑 .丘 缓 为 右 齐 侯, 曰:" 余 姑 翦 灭 此." 而 朝 食 不 介, 马 而 驰 之 郤,克 伤 於 矢 流 血. 及 屦 未 绝, 鼓 音 曰:" 余 病 矣 !"张 侯 曰:" 自 始 合 而 矢 贯 余 手 及 肘, 余 折 以 御 左 轮, 朱 殷 岂 敢 言 病?" 吾 子 忍 之, 缓 曰:" 自 始 合 苟 有 险, 余 必 下 推 车. 子 岂 识 之 然? 子 病 矣!" 张 侯 曰:" 师 之 耳, 目 在 吾 ,旗 鼓 进 退 从 之 此 车. 一 人 殿 之 可 以 集. 事 若 之, 何 其 以 病 败 君 之 大 事 也? 擐 甲 执 兵 固 即 死 也. 病 未 及 死, 吾 子 勉 之." 左 并 辔 右 援 枹 而 鼔, 马 逸 不 能 止. 师 从 之 齐, 师 败 绩.(《左传成公二年》之案之战一节)
非专业人士,不一定对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