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宥文言文阅读答案(《去宥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1.《去宥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去宥①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
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已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
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
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
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
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荆威王②学书于沈尹华,昭嫠恶之。
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嫠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嫠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
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 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
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 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
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注]①宥:通“囿”,局限。
“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
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
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谢,细人也 细:仔细B。将奋於说 奋:用力,尽力C。
以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D。殊不见人 殊:极,根本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因藏怒以待之 以其无礼于晋B。
文学之士不得进 吾得兄事之C。人皆在焉 善莫大焉D。
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比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A。
①②⑥ B。①③⑤ C。
②④⑤ D。③④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这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嫠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
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
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闭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
(4分)(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3分)(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去宥①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
1。
A2。D3。
B4。A5。
(1)有(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夫人有所宥者”句式1分,关键词“固”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إ(3)我是以道为师(或“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解析】1。(细:渺小,卑微)2。
(A.连词,“而”;连词,因为”。B,助词,“的”;代词,“他”。
C.代词,“那里”;语气助词,无实义。D.语气副词,大概)3。
(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4。 (A.“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应该是“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
“今惠王之老也”可知秦惠王已年老。“少主”当指秦惠王后代)5。
略【附】文言文译文إ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玉。 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
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
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
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
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
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إ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
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
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
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إ有一个和剐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
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إ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 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
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 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吉翂①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
1. A或B(A均表被动,可译为“被”;B前者译为“过路的”,后者译为“就要”;C均可译为“延缓“;D均表否定。
)2. D(①行为虽为救父,但未体现“舍身”二字。④虽别人称赞、奉承吉翂 的话。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一要注意原文的叙述、评判;二要注意题干的限制设定;三要注意所列句子的陈述对象。
3. B。(并非“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安”,而是让蔡法度去弄清楚吉翂 代父去死是不是被人利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要认真阅读全文,理解选项对材料内容的整合,找准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内容,进行比较判断;同时看选项中的概括是否到位。
4.(1)他(吉翂)的父亲虽是无辜,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便违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 (2)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这对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样,怎么会反悔呢?(3)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长脖子,来听凭处死,现情恩已尽,别无他想,再无一言可答。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复蒋松如书 (1)而又以知君子之
1。
A2。B3。
D4。A5。
(1)而且又因此了解了君子的内心,虚心善诱,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到了这种程度。(4分)(2)利禄的道路一打开,那些研究这种学问的人,把它当作获取富贵的手段罢了。
(3分)(3)汉儒的言论,并不是没有超过宋儒而应当吸取的内容。(3分)1。
试题分析:舍:谦辞。舍侄,侄儿。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文中无“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排除错误选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虚怀善诱”译为虚心善诱,“善”译为长处, (2) “途”译为道路,“学者” 指研究学问的人,“以为”译为以之为,把…。作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注释: [1]闾(lǘ)里:乡里。 [2]聩(kuì):天生耳聋。
霿(mèng):晦,昏暗。[3]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和凤凰一样,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用来形容文章,则是指文辞优美有文采。[4]欣忭(biàn):欣喜愉悦。
忭,快乐。[5]识(zhì):通“志”,记。
行间:文字中间。 此句说自己见到蒋的大作后,回信表明看法。
[6]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
[7]高明: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指对方的见识、学术比自己高明。[8]被:受,承当。
专辄:专擅,专断。辄,车箱两旁可凭依处,引申为倚恃妄作之意。
[9]手书:亲笔信。[10]衷:内心。
[11]草木臭(xiù)味:草和木是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喻同类的人为草木臭味。《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臭,气味。[12]曲:曲折深刻。
[13]古儒:此指汉代的经学家。拙滞:拘泥,笨拙。
[14]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推崇汉儒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
到乾隆嘉庆年间,姚鼐、戴震等人更发展以汉儒的训诂方法,虽有成就,但也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与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学对立。[15]专己:自专,独断专行。
[16]因:所以。[17]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即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
[18]戴东原: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学者,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
他以训诂探讨古书义理,有力的批评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19]钱献之:钱坫,字献之,江苏嘉定人。
清代书画家、学者。姚鼐曾作《送钱献之序》,畅谈当时理学、汉学之争。
[20]木铎(duóo):木舌的铃,古代用于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之。《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何必担心丧失官职呢?天下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子作为传播光明政治的喉舌。 [21]苏氏说:苏氏解释“木铎”一段,认为上天使孔子失位,周游四方,像木铎一样辛苦于道路。
[22]集注:即朱熹的《论语集注》。[23]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24]蓉庵:疑为蒋炳的号。蒋炳,字晓沧,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雍正举人,擢御史,为官三十余年,有政绩。 [25]颖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此指蒋炳儿子蒋熊昌。熊昌曾任颖州知府,这里用官职称呼。
同年:乡试、会试同榜考取者称为同年。姚鼐与蒋熊昌同榜中进士。
[26]教言:教诲之言。对别人意见的尊称。
[27]愚陋:自我的谦称。[28]宥: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