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贞观政要之骏马暴死翻译(贞观政要翻译全文)
1.贞观政要 翻译全文
原文: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2.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3.贞观政要.翻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4.贞观政要翻译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古人说"国君就像是容器,百姓就像是水,水或方或圆在于容器,而不在于水。
"所以尧舜以仁义治天下,人们都跟随他行善;桀纣以残暴治天下,人们都跟随他作恶。下边所做的,都是跟随上边所喜欢的。
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爱好释迦牟尼老子的教义。梁武帝晚年,经常驾临同泰寺,亲自讲解佛经,百官都带大帽,穿高靴,乘车跟随皇上,整天谈论苦呀空呀那一套佛家教义,从不把军机国务典章制度放在心里。
等到侯景率兵攻向京城,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大多不会骑马,狼狈不堪地徒步逃跑,死在路上的人比比皆是。梁武帝和简文帝都被侯景囚禁逼死。
梁孝元帝在江陵,被万纽于谨领兵包围了,还不停止讲《老子》,百官都穿着军服听讲,不久城被攻陷,君臣斗被囚禁。庾信也叹息他们这个做法,后来做《哀江南赋》,就说道:"宰相把战争当做小孩游戏,官吏把清谈当做朝政策略。
"这事也足可作为鉴戒。我现在所喜欢的,只在于唐尧虞舜的法则,周公孔子的教谕,觉得就像鸟有翅膀鱼儿靠水一样,失去它就必须死亡,不能片刻没有。”
5.>>>>>>贞观政要译文<<<<<
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或言 三品以上皆轻蔑王者,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齐政殿,引三品已上入 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
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 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非天子儿耶?我见隋家诸王,达 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踬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
我若纵之,岂不能踬顿公等!”玄龄等战栗,皆拜谢。征正色而谏曰:“当今群臣, 必无轻蔑越王者。
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诸 侯用之为公,即是公;用之为卿,即是卿。
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 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
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 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
且隋高祖不知礼义, 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 谓群臣曰:“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征所论,国家大 法。
朕向者忿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 容易!”召玄龄等而切责之,赐征绢一千匹。
6.贞观政要 翻译
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说:“治国和养病没有分别。
病人觉得快要好了,就须要更加细心的护理,如果稍有触犯,病人就一定会死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更加须要小心谨慎,若不这样而是骄奢怠惰,一定会丧命失败。
现在天下的安危,和我联系在一起,所以一天比天谨慎(慎重),即使休息的时候也不敢休息。然而我的耳朵、眼睛、手脚,却委托给你们,从道义上你们和我是一体的。
所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如果遇到不安定的事,可以直言不讳,不应隐瞒。倘使君主和臣子相互猜疑,不能坦诚相对,相互信任,这实在是对治理国家的最大害处呀。
7.贞观政要.翻译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很是喜爱于是(一直,长久的)把他饲养在宫中,它没有疾病却突然死亡,太宗大怒要杀养马的宫人,长孙皇后进谏说“过去齐景公因为妈而要杀人,晏子请求列举那个人罪行说‘你养马而让他死了是你的第一条罪。让主公(景公)因为马杀人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说这事后一定会轻视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景公于是释放了这个人,陛下(太宗)你曾经读书以此事为借鉴,难道忘了吗?”太宗才释然此事。有对房玄龄说“皇后以小事对我启发,很有好处啊。”
现翻译的,不好请见谅!
8.《贞观政要》部分翻译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个美人在旁边侍候。
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败事后,被籍没入宫。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
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王离座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王回答说:“我见到《管子》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齐桓公说:‘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灭亡。
’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测陛下的心意认为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太宗听罢大为欣喜,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