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上语文文言文复习ppt(人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言文实词归纳,通假字)

    1.人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言文实词归纳,通假字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 《世说新语》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 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4.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5.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6.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7.引 古义:拉 今义: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世说新语》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fou(二声)表示否定。

    相当于“吗?”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世说新语》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寒雪日内集,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世说新语》一词多义1、则:A.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 B.学而不思则罔(就)2、信: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3、日:A.谢太傅寒雪日内急(日子)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4、是: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5、时:A.元方时年七岁(当时)B.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6、乃:A.去后乃至(才)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7、而:A相委而去(然后,就) 《论语十二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论语十二章》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2、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3]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论语十二章》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有朋自远方来:(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有交情的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忠)古义:做事尽心竭力。今义:忠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书信,相信。

    不亦君子乎:(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饭疏食饮水。(水)古义:泛指冷水。

    今义:冷水和热水的统称。《论语十二章》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诫子书》通假字 非澹泊无以明志:澹,通“淡”。《诫子书》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安静,精力集中。

    今义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浮。

    今义:危险,不安全。淫慢则不能励精:慢,懈怠懒惰。

    今义:速度缓慢。[6] 《诫子书》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用法,活用为使……广的意思,即为增长的意思。

    《狼》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增笑耳:止,同“只”。《狼》词类活用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动词,钻洞)。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8、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9、[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狼》古今异义1、去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2、少(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4、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5、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6、盖(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7、弛(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8、薪(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9、暴(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

    2.七年级古诗文大盘点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大盘点一、实词集锦1.给下列黑

    一、实词集锦 1、miǎo lì li páng yùn hóng diāo jù bì bǒ sǒng míng méng nì gèn shū àn yuán yú yì 2、A稚zhì B 见xiàn C几 jǐ D屑xiè 3、省 说 传 罔 殆 恕 藤 将 霄 裁 缥缈 肆 4、A对:直观 B素:白色 C欲:想要 D暖:向阳 5、张:睁大 藐:小 私:内心 昂:抬起 唳:鸣叫 方:才、刚 别:别的 时:时常 愠:生气、发怒 省:自我检查,反省 谋:谋划、办事 传:教授 殆:有害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已:停止 施:施加 期:相约 恒:经常 冥:天空 甍:屋檐 引:拉 富:定有 恒:墙 接:连接 凭:靠着 念:想、思考 亘:不断 岁:年 6(1)不通否 词气词,吗 (2)见通理 呈现 (3)裁通才 仅 (4)说通悦 高兴(5)知通智聪明智慧 (6)强通僵 僵硬 (7)女通汝 第二人称 7、鞭:用鞭子打 师:做老师 雨:下雨 智:认为……聪明 善:擅长君子:(有)君子品格的人 富:富有 洞:像洞一样 8、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 危 古:高 今:危险 闻 古:听 今:嗅觉 去 古:离开 今:与“来”相对 引 古:拉 今:引导 盖古:原来 今:覆盖 亡 古:过 今:居住 从 古:学习 今:跟随 没 古:盖着 今:淹没 胡 古:北方少数民族 今:姓氏 云 古:说 今:云彩 9、近:附近 靠近 不:没有 吗 见:看见呈现 或:有的 表估计 故:旧的 所以 数:表示概数 数数(动词) 舍:房屋 放弃 时:时常 常常 已:已经 停止 明:清楚 光亮 烟:烟雾 炊烟 观:看 景观 方:方向 才内:内心 家里 别:区别 别的 对:面对 直视 定:清醒 停止 齐:看齐 平齐 将:带领 将要 正:(风向)不偏 刚疑:疑虑 怀疑 10、呀然:惊异的样子 怡然:心情愉悦的样子 果然:果真 居然:竟然 依稀:隐隐约约 睥睨:女墙 神游:心神在……游历 庞然:很大的样子 二、虚词集萃 1、皆 :都 大:很多 甚:很 尽:全部 惟:只 果:果真 独:唯独 必:一定 2、逾时:过了一会儿 倏忽:突然 未几:不久 既而:接着俄而:忽然 无何:不一会儿 3、之:他,指塞翁助词,的 其:大概 代词,他的 这4(1)以;因为(2)以:用来 (3)以:把 (4)以:用 (5)以:来 5(1)而:表未修饰关系 (2)而:青未顺承关系(3)表示转折关系 (4)而:表示递进关系 (5)而语:语气词,罢了 (6)而:表未修饰关系 三、重点语句 1、(1)吊:安慰 贺:祝贺 (2)福:幸运 祸:不幸 (3)从:学习 改:改正 2、有误的项是:(2)(4) 改正:(2)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亮点只是星星那么小。3(1)弦:指弓箭 (2)塞:指长城一带 (3)胡:古代指北方少数民族 (4)尊君:指对方的父亲。

    这是尊敬的说法。 (5)君:指客人。

    是尊敬的称呼。 (6)家君:元方称自己的父亲。

    4、(1)元方 家君 (2)余 余 蚊 余 蚊 (3)余 余 虾蟆 (4)对父亲 墙坏 5、(1)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不要加给别人。 (4)见贤思齐:到有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5)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6)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6)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7)明察秋毫:原指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清楚。现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8)宠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6(1)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战。

    (2)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3)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4)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6)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7)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谈诗论文。 (8)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9)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清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10)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7.(1)翻译: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蝉儿的鸣叫。特点:互文(可以理解为:明亮的月光、清爽的夜风惊起了枝头的喜鹊,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2)翻译:日月、星辰、银河好像从大海中升起。 运行。

    特点:互文 (3)翻译:残夜将尽,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旧年未完,江上已是春天。特点:对偶 (4)翻译:请北归的大雁把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带到我的家乡洛阳去吧。

    特点:设问。 四、文学常识 1.《浮生六记》 沈复 清代 文学 2.孔子 弟子 20 儒家 3.丘 仲尼 思想家 教育家 4.《乐府诗集》 曹操东汉 政治 军事 5.《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诗 6.《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稼轩 爱国词人 7.马致远 元 戏曲 天净沙 秋思 8.《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 文学 9.南 文学 刘义庆 晋 言谈 行事 10.《韩非子·说难》 韩。

    文言文,复习,语文,ppt

    3.苏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完全复习(在线等,狂急!)我要的是这种:1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

    4.七年级语文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一、词汇积累(加点的要注音) 痴想 隐秘 凝成 喧腾 一瞬间 啜泣 纳罕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骚扰 小憩 糟蹋 庸碌 擎天撼地 迸溅 伫立 伶仃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缀连 倔强 洗濯 玷污 诅咒 冉冉 雏形 繁弦急管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慧心 嬉戏 闲适 禀告 厄运 心旷神怡 险象迭生 执著 鞭策 奢望 蹂躏 猝然长逝 酝酿 黄晕 抖擞 镶 水藻 贮蓄 澄清 逝川 湛蓝 唱和 玄奥 犬吠 凝神 津津乐道 丁丁 栖息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竦峙 澹澹 骸骨 葱茏 峰峦 预兆 一霎间 狩猎 喑哑 静谧 窸窣 开膛破肚 海域 一叶孤舟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一切乌有 丫杈 憔悴 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攥 逮 怦怦 寒颤 嫩芽 霎时 水波粼粼 罗摩衍那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至爱 炫耀 称职 妥当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缥缈 笼罩 疏星 女娲 澄澈 莽莽榛榛 嬉戏 哞哞 潺潺 孪生 痒酥 踉踉跄跄 二、课文理解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

    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 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欲望”、“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

    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

    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

    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

    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

    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10、《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

    《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 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

    5.初一上语文古文复习资料

    每周一诗 序号 题目 作者 出处 1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全唐诗 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刘随州诗集 3 山中留客 唐 张旭 全唐诗 4 杂诗<其二> 唐 王维(摩诘) 王右丞集 5 山中寡妇 唐 杜荀鹤 唐风集 6 客中作 唐 李白(太白) 全唐诗 7 漫兴(之一) 唐 杜甫(子美) 杜工部集 8 对竹思鹤 宋 钱惟演 西昆酬唱集 9 古意 唐 王驾 全唐诗 10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11 泛吴松江 宋 王禹偁 小畜集 12 书湖阴先生壁 唐 王安石(临川) 王临川集 13 少年行 唐 王维(摩诘) 王右丞集 14 结袜子 唐 李白(太白) 李太白集 15 读山海经(选一) 晋 陶渊明 陶渊明集 16 解闷 唐 杜甫(子美) 杜工部集 唐诗精华 1 登岳阳楼 唐 杜甫(子美) 杜工部集 2 登高 唐 杜甫(子美) 杜工部集 3 石壕吏 唐 杜甫(子美) 杜工部集 4 放言五首(其二) 唐 白居易(乐天) 白氏长庆集 5 卖炭翁 唐 白居易(乐天) 白氏长庆集.新乐府 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梦得) 刘禹锡集 7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全唐诗 8 无题 唐 李商隐(义山 号玉溪生) 李义山诗集序号 标题 作者 出处 1、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战国 孟子 孟子 2、卖油翁 宋 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 3、核舟记 明 魏学洢 虞初新志 4、口技 清 林嗣环 虞初新志 5、口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6、*明湖居听书 清 刘鹗 老残游记 7、鲧禹治水 / 山海经 8、女娲补天 / 淮南子 9、精卫填海 / 山海经 10、夸父追日 / 山海经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嘉佑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

    卒谥文忠。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0年)。

    张潮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张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鹿葱花馆诗钞》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福建安溪赤岭后畲人。

    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甫七岁即能属文。

    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

    6.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重点复习资料

    〔典题例析〕 例题一、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场主积薪其中( 麦场 ) B、一狼洞其中( 柴堆 )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屠自后断其股(狼) 解析:文言文中常有“一词多义”的现象。

    上述加点的“其”字虽均为代词,但它所指代的对象却并非完全相同,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其中,A、B、D都是正确的,而C句若补完整应为:(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根据具体语境来看,这里的“其”应指代“屠户”。

    参考答案:C 例题二、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解析:要判断主人公是谁,必须先把握文章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即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将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可见作者写本文正是为了讽刺狼。在叙事过程中,文章也是以狼为主导来进行,并以狼最终自取灭亡来结束的。

    由此可见,在本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参考答案: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缀( ) 窘( ) 苫蔽( )( ) 奔倚( ) 数刀毙之( )( ) 隧( )入 尻( )尾 chí( )担持刀 dān dān( )( )相向 目似míng( ) 意xiá( )甚 狼亦xiá( )矣 假miè( ) 二、填空。

    1、《狼》的作者 ,是 朝著名文学家,初一年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 》,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 名,“志异”的意思是 。

    3、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 )→ 惧狼 → ( )→ ( ) 三、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之: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 ) ④又数刀毙之( )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 ) (3)止:①一狼得骨止( ) ②盖以诱敌( ) ②止增笑耳( )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 ) (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 ②狼不敢前( ) 四、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训练二 一、阅读课文1、2、3段,完成文后问题。

    1、联系全文,段⑴是故事的 ,主要写 ;段⑵⑶是故事的 , 主要写 。2、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3、翻译下列句子。

    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4、“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 ,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6.翻译文中加点字。7.翻译下列句子。

    ⑴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⑵动辄言功: 8.选文中有一成语: ,其在文中的含义是 ;与文中“果腹”一词有关的成语是: ,其在文中的含义是 9、下列加点的“之”字与其他3项不同的是( ) A.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D.尽扑杀而食之<狼>答案:一、zhuì jiǒng shàn bì yi shù bì suì kāo 弛 眈眈 瞑 暇 黠 寐 二、1、蒲松龄 清 《山市》 《 聊斋志异 》 2、书斋 记述奇异的事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遇狼 御狼 杀狼 三、1、①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②它,代狼。 ③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④它,代狼。 ⑤结构助词,“的”。

    2、①攻击,动词。 ②敌人,名词。

    3、①停止,动词。 ②通“只”,只有,副词。

    4、①神态,名词。 ②打算,动词。

    5、①前面,名词。 ②上前,动词。

    四、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五、(1)李白(2)白居易(3)苏轼(4)欧阳修(5)李清照(6)周邦彦(7)袁枚(8)蒲松龄 训练二1、开端 遇狼 发展 惧狼、御狼 2、C 3、(1)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2)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那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3)他回头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以骨投 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退狼。

    5、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6、果腹(吃饱肚子) 长(长处,优点) 竟(结束) 合(配) 7、(1)你是这么愚蠢的一种动物,哪里能比得上我? (2)动不动就夸口有功。

    8、突如其来 突然的来到。 食不果腹 吃不饱。

    9、D。

    七上语文文言文复习ppt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