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启蒙读本104(文言文启蒙读本105~109原文和译文)
1.文言文启蒙读本105~109原文和译文
歧路亡羊
一天, 扬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 失主很着急.请许多亲友去寻找. 过了一会儿, 他来找扬子请求
说.:”先生 我想请您的仆人帮助我去找羊.” 扬子了解情况后. 奇怪的说:”逃失一只羊,竟要派这么多人去
寻找, 真是小题大做. ”那邻居哭笑着解释说:”村子外有几条岔路. 人少了是不行的,” 扬子无奈, 只好叫
仆人帮他去找羊, 过了一段时间, 邻居及其亲友.扬子的仆人都来动扬子家, 扬子问他们:”羊找到没有.?”
邻居垂头丧气的表示没找到. 扬子惊奇的问:”你们这么多人去寻找, 怎么还会找不到呐?” 邻居说,:”出了
村子上了大路后, 有几条岔路, 岔路中还有岔路, 越走越远, 岔路就越多, 简直象蜘蛛网一样, 所以即使是
这么多人寻找. 到后来也弄不清楚羊究竟从那条岔路上逃走的,.” 扬子听后没有说话, 但神色严肃起来, 并
带有忧伤的成分, 他的学生不解 问他道:” 先生一只羊不值多少钱, 再说逃走的那只羊也不是先生家的,
您为什么要如此忧伤呐.?” 扬子听了仍然没有说话. 有个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位叫心都子的学者, 他解释
说:”岔路太多了, 羊容易逃失, 同样的道理, 读书人因学说不一致, 而找不到真理. 以致误入歧途. 一无收
获.”
2.文言文启蒙读本 109篇翻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文言文启蒙读本117篇
117.点石成金
一人贫苦特甚,生平虔奉吕祖,吕祖乃吕洞宾也,相传为道教之祖也。吕祖感其诚,一日忽降至其家,见其家徒四壁,不胜悯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俄顷,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 其人再拜曰:“不欲也。” 吕祖大喜,谓:“子诚能如此,无私心也,可授以大道。” 其人曰:“不然,吾欲汝之指头也。”吕祖倏不见。
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虔诚地供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是道教的先祖。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到他家,看见他家十分贫穷,不禁怜悯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立刻,变化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说:“你想要它吗?” 那个人拜了两次回答道:“不想要。”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如果能这样,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吕洞宾忽然消失了。
1.解释:
俄顷:一会儿
授:传授
不然:不是这样的
倏:突然
2.那个穷人为什么不要一大堆黄金而要吕祖的指头? 大:因为他的指头可一点出更多的黄金,他很贪得无厌。
4.文言文启蒙读本 原文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求文言文启蒙读本95—98的翻译 [ 标签:启蒙 读本,文言文,启蒙 ] 至少写出95篇 匿名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9-04-18 18:34 检举 满意答案95邓攸,晋人也。
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
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
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
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邓攸是晋朝人。邓攸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留有一个小孩,叫遗民。
正值社会动乱,北方的胡人入侵首都,抢夺牲口。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亡他乡。
食物吃光了,胡人追的紧。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留下了遗民一个孩子。
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都会死。不如我们撇下我们的孩子,带着遗民逃走吧。”
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
妻子最后同意了。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 客曰:“犬、马最难。”
齐王曰:“孰易者?” 客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97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很小的时候,一天东边有一户人家杀猪。
孟子不知道那一户人家为什么要杀猪,就问他的母亲。孟母没多想就说:“杀了猪给你吃肉呀。”
刚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在心里数说着自己:“我怀着孟子以来,坐席不端正我不坐,割肉不周正我不吃,从孟子还是胎儿的时候我就让他受良好的教育,现在孟子初识人事,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说话不讲信用啊。”于是,尽管当时家里很穷,孟母还是去东边杀猪的那户人家买了些肉回来给孟子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对孟子的承诺。
98原文略。
---------- 太行山天井关以西十里地,有一座茅草庵,有个老和尚住在那里。
老和尚曾经在山涧中行走,有个小老虎和狗差不多大,有一条腿断了,萎靡的趴在地上,可能是从山崖上摔下来摔伤的,被母老虎抛弃了。老和尚可怜它,把它带回庵里,用粥饭饲养它。
后来慢慢驯养它,老和尚出门它就跟着,老和尚在庵里它就跪在地上。 过了两年,老虎更加威猛了,人们都叫它“跛足虎”。
有个客人拜访草庵,老虎也跟着和尚来回走动的招待客人。于是远近的人都说老和尚能降伏老虎,和尚也得意洋洋,飘飘然,认为老虎对自己友善。
一天,和尚带着老虎出远门,鼻子流血不止,都流到了地上。和尚怕污染了土地,用脚点地让老虎舔掉血迹。
老虎舔了血感觉非常好吃,就嫌血太少,又因为忍不住嘴馋,于是扑倒了和尚把他吃了。从此,“跛足虎”在路上出没,见到人就吃,伤害了很多人。
检举。
5.《文言文启蒙读本》全书翻译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玩摩术的人,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藏着个小人,这个小人高有一尺左右。
有人向盒子中投了钱,玩魔术人就打开盒子让小人出来唱曲。唱完以后,小人就退回到盒子里去。
玩魔术的人到了宫掖时,管理宫掖的负责人把盒子给搞魔术的人要过来,拿到办公的地方,仔细查问盒子中小人来自哪里。小人开始的时候不敢说。
这个负责人一再追问,小人才自己说出了他是哪里的属于哪个家族。原来,这个小人是读书童子,从私塾老师那里回来的时候,被玩魔术的人麻醉了。
玩魔术的人接着让他吃了药,使他四肢极度缩小;会魔术的人于是就拾带着他到处走,当作戏耍的工具。知道这些情况后,宫掖的负责人大怒,用棍棒打杀了这个玩魔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