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白话文美(文言文与白话文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1.文言文与白话文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1. 文言文:
【优点】:在于文字精炼、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够不拘一时一地,所以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
【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所以五四运动后强调“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文”的白话文渐渐的取代了文言文。
2. 白话文:
【优点】:白话文比起文言文来说更易领人读懂,它的描写素材广泛,与文言文来比更贴近于现代生活,所以更易令人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因为白话文就是口语,在词组上、句法上,嘴上怎么说,笔下便怎么写。于是,只要会说话,便能写能读,所以白话文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缺点】:白话文不利于知识的保存。因为口语是口口相传的,变化的速度是很快的。经过几代人后,便不再使用一些词组,不再习惯一些句法。因此文言文的好处,就是它把口语和书面语分开成两个系统,不论口语如何的变化,一旦写成书面语,便基本保持着不变的词组和语法,使得两千多年前的文献与一两百年前的文献,都可以以近乎相同的方式阅读。文言文为中华文化的经久不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2.文言文好还是白话文好
各有所长。
文言文记录了我们先民的历史文明和智慧,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看不懂文言文的话岂非家里有很多财宝却不得使用?言语会改变,如果文和语合一,语言变了后面的人就看不懂了。中国的老祖宗聪明,把语跟文分开,语不管怎么变,文不变。
所以,我们今天读《论语》、读《孟子》,孔子、孟子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人,但我们现在读他们的书就如同当面谈话,意思我们完全能懂,这就是语跟文分开的好处。这是全世界找不到的。
参见 而白话文是现在所通用的,古时有条件读书的人不多,现在普及白话文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所以,既要会用白话文,又要学学文言文。
3.文言文与白话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4.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1.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那么白话文也就比口语更加书面化。
古代的正统文体是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视秦汉经典著作为范式,并随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体。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在古代,文言文形式规范,并且用词用字较为统一。而由于方言的差异,白话文在各地差别较大,因此交流呈现出地域差异的特性。
吴语白话文(上海话)
汉语主要白话文主要有四种,他们分别是官话白话文(京白)、吴语白话文(苏白,如右图)、粤语白话文(广白)以及韵白(明代官话——中州韵白话文)。除了以下四种,还有很多白话。未能识别属于何种方言大类的,统称为“土白”。我们生活中所常说的白话文,是指官话白话文。
5.白话文与文言文在情感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善于利用汉字的声调平仄的抑扬顿挫,并且能充分发挥汉语构词的对称功能,使文字具有内在的美,有利于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其感染力是白话文做不到的。
我的一篇文言小说写到主人公自杀前到妻子坟前的一番祭奠,没有直接渲染气氛,只是利用文言文上述特点写了他的几句话,效果比直白地渲染要好。这一段文字如下:
至发妻坟前,抚碑而泣曰:“十载相依,一朝分离。年年今日,相会于此际,此情何堪?茶叶无本,皆他山敲门之石;桃源有据,乃吾人守望之乡。不离不弃,言犹在耳;念兹在兹,今世不忘。爱女初成,当无冻馁之虑;果园无继,难存苟且之心。黄天虽高,愿比翼以随卿;前路非远,乞炷香以待我……”
白话文长于记事、描写,这是文言文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