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文言文翻译(“大丈夫”用文言文怎么翻译?)
1.“大丈夫”用文言文怎么翻译?
原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比喻“仁”),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比喻“礼”),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比喻“义”),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践,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居:居住。
广居:大宅子,这里喻指“仁”。
居:居所
立:站立
正:正大
正位:正确的位子,这里喻指“礼”。意思是说,“礼”是人们立身的制度保障。
大道:广阔的道路,这里喻指“义”。
得:实现
得志: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由:遵循实践
行:施行
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迷乱浸蚀,腐蚀
移:改变志向
威武:权势和武力
屈:屈服
2.《大丈夫》用文言文翻译
【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也。【注释】居:居住。
广居:大宅子,这里喻指“仁”。居:居所立:站立正:正大正位:正确的位子,这里喻指“礼”。
意思是说,“礼”是人们立身的制度保障。大道:广阔的道路,这里喻指“义”。
得:实现得志:实现了自己的志向。由:遵循实践行:施行道:原则,行为准则【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比喻“仁”),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比喻“礼”),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比喻“义”),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践,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富贵迷乱,不为贫贱改变志向,不为权势和武力屈服,这样才称得上大丈夫。
3.选自《孟子》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 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做大丈夫!”
4.文言文 大丈夫
1.解释加括号的词语。
A.得志,与(民)由之。百姓 B.不得志,独(行)其道。坚持
C.威武不能(屈)。使。。屈服D.此之(谓)大丈夫。叫做
2.下列加括号的“之”字含义 不 相同的是( B)。
A.居天下(之)广居 B.得志,与民由(之)
C.立天下(之)正位 D.行天下(之)大道
3.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我本心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意志屈服.
5.《大丈夫》翻译
一、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二、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出处
《孟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二、作品赏析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三、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为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