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医师文言文翻译(学习医古文得意义)
1.学习医古文得意义
学习医古文,旨在继承挖掘祖国医学遗产。
是否学好医古文,要看能否读懂经典著作。诸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温病,乃至各家学说。
读懂以上要掌握句读,训古。不但在心易了,还要今译准确。
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益于治学。学习医古文切忌以今视古,必先身临其境,弄清原委之后,才能分析判断,以定取舍。
否则古今隔绝,今成无源之水,古成铁板一块。这本身就违背事实,不是科学的态度。
只有如上所述,才不致格格不入,妄下结论。古今变化很大,古字少,今字多。
字少则义多,字多则意少。以今视古,即以少义解释多义,必解释不了。
此乃医古文之大忌!尽管如此,古未全灭,亦不可能全灭。今乃由古发展而来,古之迹象在今仍不少见。
古有经验教训,对今都是有益的东西。它可使人们不再走弯路,也可使人们借鉴,以治国,治学,治病。
如何学好医古文首先必须端正态度。很多同学对医古文可谓是恨之入骨,对古人更没什么好感,当然不能否定这些同学的看法,人各有志。
但想奉劝一句:对一个中医学子来说,古文化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其实你静下心来了解一些古代知识,虽然与现在是相背的,但是也会感觉有趣,而且还会得到一种性情的陶冶、满足和欣慰。
不要去想古人怎样怎样不好尤其对于那些繁文缛节,什么三纲五常、什么师生礼节、什么九族尊卑和五伦关系,在这些方面我们所做的不是连古人都不如吗?还有什么理由去评价古人呢?学习医古文必须有古文化的奠基。我认为应多读、熟读甚至背过一些完整释义的古文章(像中医古汉语基础书上的就行,当然可自选),一定记准字、词到底什么意思,别模棱两可。
其实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将医古文比喻成第二外语也实不为过。对于中医古汉语基础这本书的学习一定要到位,听课→记笔记(在书上)→课后整理(尤其是文章下边的解释一定要注意,因为其牵涉到的古书或古文化很广)→然后不时地回头复习翻阅。
只有这样才能谈到新的古文时自然地触类旁通,闻一以知十。 广泛涉猎各种古文化书籍。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也就是说学习古文化也应讲“序”。
先学《小学》(一本古代教育儿童课本),再学“四书”,待到《孝经》、“四书”熟以后才能开始读六经之类比较深奥的书。如果不遵循这个顺序,就事倍功半。
时常查阅工具书。尤其是《说文解字》这部字典,一定将平常 所学的字义、词义一一对应进去。
如果你还有兴趣还可以研究一下古文字内部深奥的知识及意义。 以吾愚见,抛砖引玉,泛泛千言,总有一得,愿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共同进步。
2.文言文《匡衡》译文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
“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
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1、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2、出自:晋·葛洪中的《西京杂记》扩展资料:一、存世价值:1、文献价值:《西京杂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被各类书目广泛引用。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写:“其中所述,《初学记》虽多为小说家言,而摭采繁富,取材不竭。李善注《文选》,多采其语,词人沿用数百年,徐坚作《初学记》已引其文,杜甫诗用事严谨,亦久成故实,固有不可遽废者焉。”
据统计,《四库全书》的正文、注释涉及到《西京杂记》的地方共有5000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对《西京杂记》某些内容的转引。此外,《太平御览》中引用约90余处,《太平广记》引用约30余处。
由此可见《西京杂记》对后世影响较大,后世之人对此书的认可程度较高,这充分说明此书具有极其独特的价值。《西京杂记》一书蕴含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技常识、遗闻逸事、风俗制度、历史述评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文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本文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从史学价值、文学价值、科技价值二个方面进行论述。2、史学价值:弥补了《史记》、《汉书》记载的不足《史记》和《汉书》作为正史著作,在记载一些史事时叙述较为简洁,或一笔带过,或删繁就简。
通过与《史记》、《汉书》的比较,发现《西京杂记》中记载的很多内容或不见十其中,或较之更为全面详细。笔者认为,《西京杂记》中保存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材料,可以弥补《史记》、《汉书》中记载的不足。
为考古发现提供了书面印证材料《西京杂记》作为记载西汉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的文献,其内容往往被后世考古发掘所证实,通过出土文物和传世书面文献的二重印证,证实了许多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破除了若干历史偏见和质疑,体现出较高的考古学价值。在卷一中对长安城未央宫的周长描写,经过近代考古其遗址实地测量,验证其数据靠性。
反映了西汉宫廷生活《西京杂记》中最丰富的内容是对西汉宫廷生活的记叙,对十研究和认识西汉社会历史状况有极其珍贵的参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西汉宫殿园林的富丽堂皇;其次,细致深入地展示了西汉皇族生活用度的奢靡成风;再次,全面详细地表现了西汉宫廷娱乐方式的丰富多样;最后,反映了西汉帝土缤妃们的感情生活。
记录了西汉时期的风俗习惯《西京杂记》记录了西汉时期的许多风俗习惯。据考证:(1)《西京杂记》是最早记录七夕节时妇女乞巧的风俗习惯的。
(2)《西京杂记》补充记载了重阳节“食蓬饵”的风俗习惯。此外,《西京杂记》还保存了古代上辰节、上巳节拔除灾祸,祈降吉福的风俗。
3、文学价值:《西京杂记》是一部笔记小说,叙事视角独特、描写曲折生动、语言幽默简洁,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殷孟伦认为该书“大多为西汉统治阶级和文士的轶事和掌故,还夹杂一些怪诞的传说……实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
鲁迅曾评价其“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可见,该书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对后世作品影响深远。
4、科技价值:《西京杂记》对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多有记载,内容涉及纺织机械、生物物种学、气象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保存了西汉时期科技发展的诸多珍贵史料,对后世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关十“一百二十镊织机”、“被中香炉”、“指南车”、“记道车”等机械的记载,对研究西汉时期的重要机械科技成果,了解这些机械成果的水平和价值,比较中国传统机械及其技术、。
3.医古文课文的翻译<越详细越好>
《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3+2”五年一贯制高职、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及普通大学的必修必考课程。
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古文特别是医古文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当他们一进入中专或大学学习《医古文》这门课程时,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很大,学习热情不高。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我是来学专业的,学不学医古文无所谓,而不知学习医古文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与前提。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老师的教授引导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多数同学不仅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在学习古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从先贤们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中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魅力,并成为激励学习的动力。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笔者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指定教材及普通高校新世纪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依据,结合这几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写下此文,一则给学习者以津梁,二则以就教于行里。
面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会经常对他们说,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她绝非一人所创,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百代传承,千载创新而成为救死扶伤的国之瑰宝,并以其奇特的医理疗效而在世界独树一帜。然而,传承这一瑰宝的载体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载体就是医古文。
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学好医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医古文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1 何谓医古文 医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
狭义的医古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医古文》课程。也是我要在这里重点讲述的知识。
这种狭义的医古文按词义切分,有“医”和“古文”两层意思。这个“医”,指中医,含中医药历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语言文字。
由此可知,医古文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古代中医药的语言文字;二为古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言之,《医古文》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与语言文化现象的基础课程与学科。
学习对象了解了,固然必要,但仅仅是掌握一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体例,突出的重点等等。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习才有成效。
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 《医古文》的学习内容 医古文作为祖国医药技术与语言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传承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
在段逸山教授选编的中医药大学教材《医古文》中,遴选了名医传记、医著序言,医理阐释,医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国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学、医学、文史、伦理等医家理论,诸子思想,各家学说于课文之中,兼长并蓄,自成一家。 具体解析,在编写方式上,它分上编(阅读文选);下编(基础知识,自考教材为阅读指导);及附编组成。
上编阅读文选部分有传记、序文、医论、医则等体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编基础知识部分有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附编为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整理表两个方面。整个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学习。
但这毕竟是一部有七十多万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学,对于初涉者必定难以适从,只有既窥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学有所成。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了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课文的重点呢?这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三个问题。
3 如何掌握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 医古文,首字为“医”,医则难学,次字为“古”,古文难懂,第三字为“文”,文为繁体字则难认。难!难!难!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掌握学习《医古文》能克难制胜的重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践行,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可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重五个方面。 3.1 抓住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古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中国语文,论今及古,都是以词语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你对词语的数量掌握不足,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清,词语的应用把握不准,那就很难学好医古文。
因此,学习医古文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掌握词义。如果词语的数量在胸中一鳞半爪,那便犹如缘木求鱼,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只有在词语数量的掌握上如韩信率兵,才能在词义的理解中融会贯通,应用中得心应手。 重点明确了,那么这个重点怎样才能抓住?怎样才能掌握呢?下面所要论述的实际上也是落实“掌握词义”这个重点的措施与方法。
3.2 明确三个目的这三个目的就是阅读、理解与应用。教材主编段逸山教授曾明确指出:“增强医古文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医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医古文最为标准的尺度,是测试医古文阅读素养的圭臬〔1〕。”
如何阅读理解?如何做到有效地阅读理解?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可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课文效率的“三结合”方法。 3.2.1 点面线结合“点”就是字、词、义。
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的字义词义。“面”就是教材中的四十篇课文。
这四。
4.医生在文言文里称什么
有食医、大夫、郎中。
食医
周 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
《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孙诒让 正义:“此云百羞百酱,亦举成数也。此并庖人共其物,内饔割亨煎和之,膳夫馈之,食医唯掌其调和齐量而已。”
大夫
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而朝政中人现今读作大夫(dàfu)应是望文发音,至读音改变。
郎中
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侍郎是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拓展资料
食医
“食医”这一名称,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书中在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下设了四种不同职责的医官;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相当现代的营养师。“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由两个“中士”担任。
大夫
大夫,多义词。大夫(dàifu)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郎中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医乃中九流,比士、农、工、商下一等。地位不会很高。
拓展资料:
大夫-百度百科
食医-百度百科
郎中-百度百科